新芙蓉大桥贯通了。
这一天,芙蓉人奔走相告,这一喜讯像是长了翅膀飞到了海内外每一处有芙蓉人的地方。
芙蓉大桥承载了多少芙蓉人的梦想,记载了多少芙蓉人的步履。还记得2017年7月11日那天,芙蓉大桥被宣告要拆后重建。大家都很关切,让我想起了他的壮年、青年以及少年,这实际上也就是我们这一代芙蓉人的少年、青年以及壮年。
芙蓉大桥,我们芙蓉街人爱叫大桥头,因为,芙蓉街人叫什么都带个头,譬如,下街头、上街头、水井头、坦头、长山头、矮凳头、方凳头、长凳头、大衫头,骂人叫唐儿头、唐囡头等等。
每年正月初一,也就是正月头,大桥头是必去的地方,啃根糖蔗,抓把瓜子,一班人吹吹牛,讲讲闲谈,把阵阵的欢笑声洒进了布满溪椤树的黄金溪里、四姑娘潭里。
看着郑竺蓉老师在大桥头给大家拍相片,那是一种享受,就像到横店看大腕拍电影一式。
每个桥孔里有我们儿时的旧事,这个洞干了啥,那个洞里有谁,虽然记不大清楚了,但是印痕却抹之不去。
桥墩下,清澈见底的溪水里,我们和鱼虾一起“打蛙绸”(游泳),什么“红煞”,什么“老吼钳”,什么“沙粗”,什么水蛇,应有尽有。
大桥头完成了光荣的使命,从1979年始建至2017年。从今,它迎来新生,将谱写新的历史篇章。
遥想大桥头,回荡在耳畔的是芙蓉人儿时耳熟能详的俚语:天光头,走到阶沿头,捞扛脚指头,包起红布头,走到茅坑头,捉个五分头,走到下街头,买个带鱼头,烧其成砖头,大坐上横头,儿坐下横头,吃吃牢拳头……
芙蓉镇里要论什么标志性建筑,非芙蓉大桥莫属,他留给当前芙蓉人的印象最深,弧度也最美。
当年得知大桥要拆建,朋友圈里很多人都在晒图晒视频感怀,倒不是说这建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水泥老桥有多少历史价值,而是承载几代人家乡记忆的三拱弧线,从此将改头换面。
小哥老房子就在桥下不远的塘沽头,在当年中安溪还没填的时候,家后门视野开阔,一开门就可以直视芙蓉大桥和黄金溪。小伙伴之间比谁牛,都是看谁能把自己的粑粑拉倒芙蓉大桥那些离水面更高的桥洞里,于是桥洞里就经常黄金一地,每每要等到洪水过境,才会又干净起来。以前的桥墩下是个深水潭,自然成为小伙伴们的跳水台,什么鱼跃式、反转式、后翻式,只要想得出来的招式,自会有人抢着演练,然后每到傍晚夕晒时,噗通的水花声串得跟音符一样,传到七里八乡。
大桥靠岸的堤坝下,原有长长的一整排的石阶道,是母亲们连绵数百米的洗衣洗菜场。成群结队的溪鱼在水里抢食,最爱的是洗丢的腥燥内脏。那时候钓鱼都不用鱼竿,鱼线徒手丢下去,就可以钓上一桶,只不过当时的鱼是钓来给猫狗吃的,现在是花钱买来自己吃。
早些时候,还没有时兴养鸭、挖沙,溪面相对宽敞平整,满地的鹅软石和浅水潭,就自然成了小伙伴们的王国,藏几把打鸟的弹弓、塞几条玩水的内裤,那也都是常有的事,就是怕洪水一冲,就要找个
来源:芙蓉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