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群众也把遇到法律问题寻求司法所帮助当成解决矛盾纠纷的首选方式。今年9月某公司工人郑某某在工作时突然晕倒,送医抢救几小时后死亡。郑某某家属多次与公司交涉无果,无奈之下找到了翁垟司法所帮忙解决问题。工作人员在听取双方当事人具体陈述之后,根据法律规定,现场提供调解方案,步步指导家属办理各种证明手续,引导此事最终平息,充分发挥其司法调解“助推器”的作用。此外,翁垟司法所还深入贯彻“三服务”活动,安排农村法律顾问每周二上午在便民服务中心坐班,为群众提出具体的法律建议或法律方案,努力把基层法律服务工作做实做好。今年以来,翁垟司法所已帮助群众申请司法确认36起,受理各类民间纠纷232起,成功率达到100%,涉及金额4500余万元。
翁垟司法所还切实履行社区矫正职责,认真做好社区矫正对象的监督管理、教育矫正、社会适应性帮扶等社区矫正日常工作,构建起了规范化、法治化、制度化的社区矫正工作模式。
建立矫正工作整改机制,做细社区矫正“体检”。一旦发现社区矫正对象有异常苗头,司法所第一时间启动应急监管机制,确定了解社区矫正对象状态,事后主动摸排监管漏洞,精准分析问题,列明问题体检单。
积极应对难题,修补矫正工作短板。落实日常核查工作机制,与派出所建立半月核查常态机制,了解在册社区矫正对象是否出现违法犯罪情形。同时,建立“拉家常式”个别谈话教育模式。在入矫、矫中、解矫全阶段梳理社区矫正对象个人信息,全盘掌握社区矫正对象日常生活工作情况,通过量化定制个性化帮教方案、健全审前调查评估工作,筑牢社区矫正对象监管防线,严把社区矫正“入口关”。
增强工作合力,助力回归社会。工作人员全程陪伴,践行社区矫正对象“班主任”的职责,开展针对性教育活动,通过思想引导、心理疏导和法律教育,帮助社区矫正对象正确排解不良情绪,平稳度过矫正期,重塑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并且策划丰富活动内容,加强与街道、村社组织合作,为矫正对象提供社会化活动平台。护航社会发展,充当基层维稳“消防员”。
紧盯疫情形势和防控任务变化,扎实做好疫情防控和矫正管理工作,依托“阳光矫正”“浙里矫”等APP加强宣传教育,通过“E”手段引导社区矫正对象开展线上学习,确保社区矫正对象“停课不停学”,实现疫情“零感染”,情况“零报告”。当前,翁垟街道实际在册社区矫正对象共45名,均虚心接受司法所的教育管理,辖区内未发生社区矫正对象闹访、异常访、组织或参与群体性等事件,社区矫正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翁垟司法所还围绕“十四五”规划的贯彻实施、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营造最佳营商环境等重点工作,深入推进普法宣教工作。以习近平法治思路、“宪法十进”等为中心,通过“线上+线下”模式,举办各类法治讲座、法治宣传和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全民守法和法治意识不断增强。
为进一步提升群众的法治意识,翁垟司法所走进新冠疫苗方舱接种点,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正在等待接种的群众宣讲《民法典》,并积极动员现场群众发动身边的亲朋好友参与疫苗接种,并联合街道妇联举办“幸福家庭普法先行项目暨民法典进家庭公益活动”法治讲座,向村级妇女干部宣传《民法典》热点问题,受到现场群众一致好评。此外司法所还借助“之江法云”群、“印象翁垟”公众号、朋友圈等转发普法知识,鼓励群众学法崇法。2020年12月至今,翁垟司法所共举办各类专项法治宣传活动8场,发放法律宣传资料、宣传品2000余份,有效提高了辖区群众的法治意识。
来源:印象翁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