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4号,也就是甲辰年腊月初五,甲辰龙年乐清水龙旗号汇编定稿发布会在甜缘植物园顺利举办!在乐清市龙舟协会、乐清市水龙文化研究会的共同努力之下,历时一年多,终于将乐成、柳市、象阳等多地各村落、街道的水龙旗号汇编完全。
端午包粽子划龙舟的风俗,形成已有两千多年了。据说这一风俗的形成与纪念屈原有关。早期的竞渡活动,是江南水乡人民自发组织起来进行的。每逢端午,沿江两岸的大小乡村便变得十分热闹。有一句民谚曰“三日重午四日年”,人们把端午节视同过新年一样重要,大家穿着新装,扶老携幼,拜祭屈子庙,向水中投角黍,开始竞渡。其时的竞渡是为了驱逐蛟龙。到了隋唐之际,端午竞渡发生了重大的变革,那就是出现竞技比赛的方式--竞渡夺标。所谓竞渡夺标就是事先确定起点和终点,于终点处立一竿,上悬五彩锦缎等物,称“标”,它既是竞渡时的标的,亦为得胜者的奖品。这时的竞渡船已装饰为龙形,称其为“龙舟”。竟渡夺标的出现,不但平民百姓乐此不疲,皇家官府也推崇所谓“与民同乐,普天同庆”,唐宋元明清历代京城都“不废龙舟之戏”。由于统治阶级的提倡,使龙舟竞渡自江南流传到黄河流域以及更北的地区。
我地端午节划龙舟的历史应该说很久了。《南唐书》载:“保大(943-957)中,许郡县村社竞渡。每岁端午,官给彩缎,俾两两较其迟速,胜者加以银碗,谓之打标。”其时龙舟竞渡由官方推而广之,开始在南方各地流行,北宋时温州已普及竞渡风俗。明代时,乐清的划龙舟已经发展到竞争十分激烈的程度,牵动着地方官府,欲纵不敢欲止不能。划龙舟千百年来盛行于西乡和乐成,后所以外的东乡历来不流行,习以为常无逾雷池一步。
令旗汇总工作其实早有人在做,这次端午期间,在《乐清看客群》的基础上扩展成立了《乐清水龙文化研究学苑》微信群,群里汇集了200多位民俗学者、自媒体人、水龙老前辈、媒体记者、书法爱好者、摄影师、乐清道教研究学者、温州、永嘉、苍南等等的水龙爱好者们,几百个G的聊天记录,几乎每天聊爆群,可见水龙的魅力,新的知识,每天在增长。
在这几个月整理令旗的过程中,得到许许多多龙迷无私的帮助,也收获了比以往任何时间还要多得多的乐清水龙文化新知识点,开启了一扇新大门。丰富的水龙文化资源,让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得到极大的精神满足,每当走访一地,切身体会到老一辈龙舟人神采奕奕的讲述龙舟故事时,这种文化上的认同感,令人倍感欣喜!
此次活动到场的嘉宾有乐清市龙舟协会名誉会长赵典伍、上班族名誉会长林森林、会长吴阿将、副会长兼秘书长李鑫渭、常务副会长卢献忠、副会长王建品、陈向胡、郑小丰、吴春雷、副会长宣传部长郑全、主持人:胡雷丹、黄忠杰,乐清市龙舟建造者陈建晓老师以及寻龙小分队成员:赵百启、张天洋、黄忠杰、黄凯伦、胡雷丹、陈晓王、陈晓燕、王养丹、赵晓业、陈柏潼、吴邦千、王余克、陈亦杰等。
现场的每一位都是水龙研究会发展历程中的中流砥柱,活动现场听着各代表对过去和未来的致辞,大家共同畅聊,乐清龙舟的凝聚力也在这次活动中得到了提升。活动的圆满结束是属于乐清龙舟的一个新的开始,期盼乐清龙舟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越来越好!
东楚春申 发表于 2025-01-06 14:42
好棒,感谢对珍贵传统文化的保护。 因为龙舟的唱词中基本听不到屈原,龙舟祭祀文化中也见不到屈原的影子,再参考屈原是楚国人,在湖北一带,我们是越国。我比较认可我们这的龙舟是来自古越的龙文化,跟屈原关系不大。
欢迎光临 乐清上班族网 (http://bbs.5iyq.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