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年前的5月12日, 汶川大地震以刻骨的伤痛教会我们敬畏生命 17年后的今天, 育英校园以“铭记、守护与生长”为纽带 将防震减灾的坚毅、心理教育的温暖 与生命教育的深度交织成章 一场防震演练致敬灾难中的生命韧性, 一次心理周活动书写家校共育的温情
防震减灾演练 用科学守护生命的“第一道防线” 5月12日上午,随着急促的哨声划破校园的宁静,全校师生迅速进入应急状态。震时躲避、震后撤离、清点人数、心理安抚……这不仅是演练,更是一场关于生命的庄严课堂。
全体师生严格执行“一躲避、二疏散”原则:哨声响起时,教室内的师生迅速以书包护头、就近躲避于课桌旁;5分钟后,第二声哨声提示“震感间隙”,全校按预演路线快速撤离至安全区域。从1号至5号楼梯的精准分流,到操场与行政楼前的有序集合。
晨会上,包冰主任带领全体师生共同回忆“汶川时刻”:废墟中屹立的校舍、志愿者肩扛手抬的背影、灾区少年成长为医生的故事……这些画面与今日校园的防震演练交织,让同学们懂得:灾难教会我们的,不仅是躲避危险,更是以爱与责任重建生活的勇气。
心理周活动 以“家校协同”编织心灵的“防震带” 当防震减灾的硬核行动遇见心理教育的柔软力量,今年的5·12被赋予了更深层的意义。以“家校协同,共助赋能”为主题的第20届心理周,将汶川精神化为守护心灵的实践。
“17年前的汶川地震,让我们看到生命在灾难面前的脆弱,更让我们见证了无数人用勇气与爱重建生活的坚韧。这不仅是对心灵成长的守护,更是对生命韧性的一次集体致敬”,学校第20届心理周启动仪式拉开了心理赋能活动的序幕。
学生心理互助员代表冯煜哲同学向全体同学发出倡议:生命的美好,在于它既有破土而出的勇气,也有向阳而生的智慧。当我们在与爸爸妈妈交谈中主动说“这个困难让我有点害怕,但我想试试”,当我们为跌倒的同学伸出援手,当我们在日记里写下“今天我保护了自己的心情”,都是对生命最好的尊重。
灾难见证生命教育 拥抱传递心灵曙光 汶川地震中“母亲用身躯护住婴儿” “老师肩扛断墙守护学生” 诠释灾难面前的深刻联结 今天我们打开双手,互相拥抱 用简单却最有力量的方式 让心跳与心跳共振,让爱与爱在心中流淌 对自己说“我的生命很重要,我会好好照顾它” 对身边的人说“谢谢你陪我成长” 当校园的每一处角落都传递着“你很重要”的信念——这便是对生命最庄重的致敬,对5·12最深情的回应。愿每个生命都能在爱与守护中,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来源:乐清市育英寄宿学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