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在哪里,阵地就建到哪里。自今年乐清启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以来,虹桥镇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与志愿者服务紧密结合起来,把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向基层延伸作为主攻点,以常态化志愿服务惠及百姓、乡村文艺演出丰富百姓精神家园,真心真情温暖群众,为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打下坚实基础。 4月底以来,虹桥镇建立组织机构,构筑运行机制,强化保障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明确目标,建设了一批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文明实践点,并陆续在相应的站点建立文明实践志愿者队伍。 6月1日晚,虹桥镇三村殿前桥头热闹非凡。临时搭建的舞台上,《龙凤抢珠》《穆桂英挂帅》等脍炙人口的越剧、快板、扇舞等节目精彩登场。舞台旁,围观群众或站或坐,看得津津有味。演员们义务演出,舞台的搭建者和组织者则是虹桥三村的徐恭兰。
当天,徐恭兰忙前忙后,出资给演员准备晚餐,购买音响、搭建临时舞台,总共花费近万元。看到他这么热心,周边的村民纷纷过来一起烧菜、搭台。徐恭兰说,从当天开始,每个月的农历廿八,都会有一场演出,丰富群众生活。演出队伍共有四支,有越剧团队、艺术团等,分别来自虹桥、南塘、市区等地。
而在此前,三村殿前桥头长廊是方言讲新闻的聚会点,成立于2015年7月,至今已有近四年。来自虹桥的胡秀进、金震远、陈通明三位八旬老人轮流义务讲新闻。讲新闻的时间定于虹桥的“三八”集市日,每月六次,上午四次、下午两次,每次一个半至两小时,听众多达300多人。
三位讲新闻能手,曾在文星桥、栏杆桥等老人聚集的地方讲新闻20多年,村民们受益匪浅,每次都从四面八方赶来听讲。 胡秀进是虹桥镇单板桥村人,在部队当过兵,老人们特别爱听他讲军事新闻;陈通明当过县委秘书,有40多年的党龄,他讲课的范围非常广,乐清建设大发展、国内外新闻、《乐清日报》上刊登的有警示及教育意义的本地新闻、日常生活小常识、保健知识等,他都能侃侃而谈;金震远家住东街,从1997年开始讲新闻,那时大家都在关心香港回归问题,他就给大伙讲香港回归祖国的前因后果。
三位老人讲新闻从不求回报,风雨无阻、无怨无悔。村民开心地说,桥头活动越来越多,服务越发贴心。
徐恭兰是活动组织者,从自家企业退休后,经常做好事。他每次义务协调现场,常常自掏腰包买茶水、布置场地,端茶倒水,深受大家好评。
三村长廊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后,徐恭兰开心地告诉记者:“新时代文明实践对志愿活动有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多维融合,在原来的活动基础上再升级,增加了公益演出,我们将一直坚持下去。” 一边是热火朝天的志愿服务活动,另外一边,公益文艺演出也在精彩进行。
5月30日晚,在虹桥镇横山文化礼堂,一场文艺演出吸引了500多村民观看。在这次村社规模优化调整中,横山村由上滕、蒋宅、严宅等三村合并而成。三村合并为一村,村民参加的积极性更高了。
作为合并后的首次演出,附近村庄的乡村艺术团均前来助阵。除了横山村乡村艺术团,还有瑶岙村乡村艺术团、峃前村乡村艺术团,大家共表演了10多个节目。观众将文化礼堂三层楼的走廊围得水泄不通。 横山村底蕴深厚,文艺活动由来已久。村里曾自发组织了村晚、篝火晚会。这次成立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进一步挖掘了村民特长,有计划、有队伍、有场所,搭建服务群众的文化载体,活跃城乡文化生活。
与此同时,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在现场分发粽子。志愿者严玉珠早早来到现场,带领妇女们包粽子,并分发给群众。
虹桥镇相关负责人介绍,乡村艺术团已经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中的骨干力量。他们通过整合资源,结合文化礼堂、村民活动中心等资源,突出特色,做好融合文章,把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融入到村各项重点工作中。
相较而言,虹桥镇西街村则是首次举行文艺演出。6月4日晚,西街村刚成立的乡村艺术团成员,来到栏杆桥头长廊,表演了多个越剧节目。琴声激扬、歌声动听,群众如痴如醉。
表演完越剧《天阔地阔》后,西街村民卓杰梅说,听说村里要成立乡村艺术团的消息后,她主动报名参加。她说,自己去年开始唱越剧,便一发不可收拾,经常参加演出,乐此不疲。
目前,西街乡村艺术团共有22人,作为首秀,演出很成功。接下来,该团还将不定期开展演出。
志愿者方丽珍和同伴们则在现场倒茶水,安装音响、灯光,维持路面交通秩序。
事实上,西街村志愿活动由来已久,他们已经连续两年在桥头设立伏茶点,为过往的三轮车夫、环卫工人等路人免费送茶水。去年,西街村党支部书记倪学松带头出资1万元,村民们纷纷踊跃捐资,少则100元、200元,多则3000元、5000元,共筹集4.4万元,作为“西街爱心茶亭公益基金”,用于购买材料。 据悉,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开始建设以来,虹桥镇依托现有资源,以志愿服务为核心和引领,凝聚并引导群众去参加文明实践活动,逐渐把志愿服务活动的“我给你”,提档升级为文明实践活动的“我和你、我带你”,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特色化、全域化发展。
端午节临近,虹桥镇引导各村开展传统特色活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树立文化品牌,追寻乡愁记忆,让传统民俗文化在基层群众中扎根延续。
6月2日,虹桥镇大仙垟村举办“鲜香粽情 端午文化——聚民心和谐邻里一家亲文化节”,吸引1000多人参加。
该村共有6个团队参加包粽子比赛。随着一声令下,包粽达人纷纷进入“战斗”状态,加油声、呐喊声此起彼伏,一片片清香四溢的粽叶、一粒粒晶莹剔透的糯米、一颗颗饱满可人的红枣,不一会儿就变成了诱人的粽子。
比赛规定,在半小时内包的粽子最多且外形美观、结实、大小均匀的参赛团队为优胜团队,获得第一名。该村据此评出前三团队,分别给予奖品。
随后,村干部将包好的粽子送往养老院,让孤寡老人在节日前吃到原汁原味的粽子,感受中华传统节日的魅力。
活动中,大仙垟乡村艺术团还表演了精彩纷呈的节目,供村民欣赏。
村民老陈乐呵呵地说:“村庄调整后,节日氛围更浓厚了,大家更开心!”
据大仙垟村党委书记赵顺招介绍,大仙垟村由原仙垟陈、下仙垟、塔东、上仙垟、仙垟赵5个地理位置相邻、历史渊源深厚的村融合而成。举办此活动,旨在进一步拉近村民间的距离,消除人际隔阂,增进邻里和谐,共建和谐大仙垟村。
目前,该村已经列出计划,将在两年时间内完成占地10亩的新村楼综合体建设,建成后预计每年为村里带来200多万元的收入;建成仙宁南路、仙宁北路等几条主干道,完善村内道路网。另有建安置房等10余个项目,均以群众为出发点,为村民谋福利,深得民心。
6月4日下午,虹桥镇瑶岙村开展“编蛋袋 织温情”活动。活动现场,村民两位为一组,你撑着线,我编着蛋袋,默契十足。在说说笑笑中,手中的蛋袋不知不觉编好了。
随后,村民们带着编织好的蛋袋和粽子,看望村里的留守儿童。
瑶岙村由瑶南、瑶北融合而来,这两村在历史上本就是一家人,此次合并后,村民距离更近了。在这个传统的节日里,活动彰显乡村文明。
虹桥镇相关负责人介绍,传统节日是组织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时间节点。该镇以端午节为契机,陆续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系列活动,以志愿服务暖人心、聚民心,将节日温暖送到千家万户,营造了良好的节日气氛。
来源:乐清虹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