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的语文课程是一种校本化的探索,育人目标指向博雅教育,既着力于学生学科能力和核心素养的提高,又着眼于心理品质和精神涵养的培育。”在初中语文教研组长孙军的积极推动下,在不断地教与学的实践中,育英初中分校探索总结出了“教材+”语文课程。
“教材”,即统编教材,包括教读、自读文本阅读,必读和自主推荐名著阅读,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简单的语法知识以及单元写作。“+”,即单篇1+X联读,补充名著经典阅读,《育英红》红色故事阅读以及读写延伸写作。
在观照单元整体目标下,根据各文本的教学价值,提炼每一篇文本的特质核心点,即不同的语文能力生长点。比如,七下第一单元都是“写人”的文本,老师们根据各文本的教学价值,梳理了它们各自的核心点:《邓稼先》——聚焦式叙事完整传记让人物更全面;《说和做》——片段聚焦让人物更鲜明;《回忆鲁迅先生》——散记素描让人物更真实;《孙权劝学》——侧面描写让人物更具体。
“将阅读流向写作,让写作贴着阅读”是统编教材读写结合的要领所在,“教材+”课程将每个单元的写作训练紧扣本单元的文本阅读的能力点,编成专门的“单元写作序列”校本教材,将单元阅读教学中关于写作的思考与发现运用在写作实践中。比如,七下第一单元的单元写作主题是“写出人物的精神”,方法指导从“课文引路”到“策略指导”,再到“他山之石”,构思成文从“写作提纲”到“正文写作”,评价从“同伴互助”到“总结提升”,进行契合单元能力点的读写结合写作训练。
选择每单元中典型的文本,编成校本教材,将课文中典型的写作技巧与策略延伸到写作运用中来。以“本”为本,梳理“读”的重点和“写”的重点,介入范文欣赏,指导读向写的延伸,即仿写写作。比如,《猫》读写延伸——三次反复构思,《散步》读写延伸——如何让故事变曲折等,都是非常典型的读写延伸写作。
将教材单篇文本与或内容或思想或语言或写作特色的其他文本联读,包括双篇联读,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与老舍《济南的秋天》,诸葛亮的《诫子书》与曾国藩的《诫子书》等;多篇联读,如郑振铎的《猫》和夏丏尊的《猫》、靳以的《猫》、王鲁彦的《父亲的玳瑁》等;一篇和整本书联读,如《秋天的怀念》与《史铁生散文选》、《带上她的眼睛》与《三体》、《动物笑谈》与《所罗门王的指环》、《背影》与《朱自清散文集》等。在群阅读中,运用比较和联结的方法,有效提高学生思维。
首先分年级确定书目。如八年级下学期的阅读书目是:《傅雷家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苏菲的世界》《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平凡的世界》《名人传》《沙乡年鉴》《于丹<庄子>心得》《俗世奇人》《基督山伯爵》《追风筝的人》《怒目少年》《大地上的事情》《小说课:折磨读者的秘密》《小说课:偷故事的人》《送你一颗子弹》《身边的逻辑学》《冷浪漫》等18部。确定阅读时间。每一次学习周期(12天)开设若干节读书课。七年级一般每周期6节,八年级一般每周期5节,九年级自主安排。师生共读,层次指导,班级交流。书籍由学生自购,人手一本。阅读的指导呈现层次性,首先是要求学生摘抄笔记进行批注分析,然后分专题进行读书感悟撰写,最后进行班级交流。既提高读写能力,又滋养精神,学会生活,学会自强不息,促进语文学科能力和精神品质的成长。
结合《育英红》党建校本教材“红色故事”课程,精选了从大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到改革开放时期的诗词、小说、电影等文学影视作品。传承红色基因,融通课内外。
“这套课程,非常有利于整体语文团队战斗力的提升,有利于学校青年老师入格和骨干教师提升的培养。”孙军老师表示,在实践的探索中,“教材+”语文课程会不断完善,以更好地发挥博雅教育的育人功能。
来源:乐清市育英寄宿学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