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0日上午,当乐清市四都学生实践学校的灶台上燃起第一缕火苗,乐清市首届小学生劳动素养大赛正式开始。来自全市84所小学的336名“小厨神”分六大组轮番上阵,以“炒粉干”为考题展开厨艺角逐。在比赛现场可以看到,两侧各放置着八口大炒锅,中间是烹饪料理台。在锅气弥漫的烟雾中,一位位“小当家”们已经开始紧锣密鼓地准备工作。
多次练习换来“零糊锅” 洗菜、切丝、腌肉……来自城南二小代表队的孙语琦和张淑雅菜刀翻飞,认真处理食材。“要开始炒了。”随着一声叫喊,一旁的主厨程莘博深吸一口气,将已处理好的鳗鱼干、白虾、香菇等14种配料依次排开,倒入锅内翻炒。尽管他们动作利落,但种类繁多的食材让该团队在一开始落后于其他小组。“隔壁都到了炒粉干的步骤,我们这还有好多食材要切。”张淑雅说,当时虽然紧张,但她们还是仔细将所有配菜准备好,每当主厨需要,就第一时间放到他面前。
“在粉干里放球菜这一步是最麻烦的,球菜水分充足,炒粉干处理不好就会坨,必须边炒边抖,让水分散开!”一边说,程莘博一边紧盯铁锅,一手握筷子往上挑。“要把粉干抖到边上,这样才不会坨,还要注意火候别让粉干焦掉。”灶台前,负责生火的梅旭然半跪着调整柴火,额角被熏得发黑的他笑道,“火太大粉干容易焦,火太小又粘锅。生火看起来简单,实际上比做数学题还难啊!”
赛后,负责带队的吴老师介绍,从得知比赛题目后,四名小选手已练习了6次,“五一”假期也到校加练,每次翻炒一斤半粉干。“因为放的材料多,一开始学生颠不动锅子,常常炒不熟或者糊锅。最惨一次锅底全糊,程莘博都差点哭出来了。”回忆练习画面,吴老师骄傲地说,经过无数次的团队协作与磨合,几个孩子现在都能以“零糊锅”完成作品。最后的摆盘阶段,他们还用黄瓜片摆出雁荡山轮廓,别具匠心。
厨艺小当家的“创意与遗憾” 紧接着进行的第二组比赛,来自石帆一小的选手一登场便吸引不少目光——只见他们设计的队服上印着“厨艺小当家,快乐顶呱呱”口号,背面还各自印有大字,组合起来便是“烹饪之光”。随着比赛开始,因为位置距离洗菜台最近,负责配菜的刘婧瑶与陈宇新不停地在洗菜台与料理台之间来回奔跑,确保食材新鲜干净。主厨李晓婧一边处理切好的食材,一边向记者介绍起他们组的小巧思:除了常见的香菇、卷心菜之外,他们还在粉干中创新加入腊肉与菠萝丁。“评委吃多咸口会腻,酸甜味能‘醒’舌头!”她一边翻炒一边解释,还拿起刚炒好的粉干让附近的评委品尝。“很好吃!”大家吃完都竖起拇指。
然而在比赛中,意外也悄然而至。赛前检查时,团队发现前一组比赛时遗留的火钳歪斜在地,没有及时归位,面临扣分。对此,负责生火的纪润涵攥紧围裙,有些委屈地表示:“我们以为照原样摆就行……”虽然难过,但选手还是打起精神继续完成比赛。赛后针对失误,他们也进行了反思:“劳动不止要会做菜,还要眼观六路。”
还让他们遗憾的是,精心设计的入场动作因赛程紧凑未能展示。李晓婧说:“我们还设计了口号要表演,可惜那时我们组附近没有老师,其他组也开工了,只好赶快进入炒粉干环节,没机会发挥了。”带队的黄老师说,赛后选手们都觉得很可惜:“学生们都说如果下次主办地在我们学校,一定争取让大家都展示完再进行比赛。”
一锅炒粉干藏着劳动大文章 赛场两侧,评委手持计分表在选手之间穿梭巡视,品尝作品之余也不时地提醒他们该注意些什么。据了解,大赛的评分体系涵盖6大模块、23项扣(加)分点:如烹饪成果除了要求色、香、味俱全,也要确保食品卫生,不能有异物(头发、蛋壳等)。同样,赛程设计也很严谨——六组队伍分时段竞技,每组限时1小时,16口炒锅同步运作。从食材预处理到灶台清理,每个环节都纳入考核。“劳动教育不能‘纸上谈兵’。”四都学生实践学校的校长万永海介绍,为了防止比赛现场出现意外,淡溪镇第二卫生院的医生也在现场,及时为选手们处理一些烹饪过程中受的小伤。
据悉,此次劳动素养大赛由乐清市教育研究培训院主办,乐清市四都学生实践学校承办。作为承办方代表,万永海在赛后感慨:“一锅炒粉干,藏着劳动育人的大文章。”大赛筹备历时一个半月,评分标准聚焦团队协作、创新思维、安全意识等核心素养。来自主办方——乐清市教育研究培训院的教研员谢乐冬说:“我们不仅要让孩子学会炒菜,更要让他们理解——劳动是解决问题的艺术,是创造美好的钥匙。”
来源:乐清教育发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