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上班族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51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乐清北大街故事之乐清望族“洪氏”与“洪宅”

[复制链接]

723

主题

901

帖子

1247

积分

版主

Rank: 70Rank: 70Rank: 70Rank: 70Rank: 70Rank: 70Rank: 70Rank: 70Rank: 70Rank: 70Rank: 70Rank: 70Rank: 70Rank: 70Rank: 70Rank: 70Rank: 70Rank: 70

积分
124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乐清楼哥 发表于 2020-9-28 13:1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浙江省温州市 电信
洪家大院
高墙、雕梁、花窗、石阶是名门的表象,延续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文化香火则是他们经久不衰的精神内涵。乐清市乐成镇开元巷洪氏是显赫一方的名门,追踪溯源,洪氏先祖从江西鄱阳迁徙到乐清已有700多年历史了......
世祖为洪模的胞弟
《洪氏族谱》记载,温州洪姓来自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县),其世祖为元初宣慰使洪模,知温州府路。族谱中还保留一篇洪模修谱时写的“序”,其中涉及洪姓移居温州的缘由:“至元十九年(1282)壬午孟冬余守于温,甫下车而随问温之风俗……时闻舆论,目击淳风,不觉心旷神怡,胜地难逢,余私下羡之。继承解绶,遂构室于郡南之会昌湖西,不数月而落成,因以桂轩为号,时余已六十有一矣……”
洪模解职后定居在会昌湖畔。其弟弟洪标,号兰亭,“随兄来到温州,游雁山乐览山水之美,乃卜居箫台,为吾族贞一公,即鼻祖也”。
乐清洪标的后人、洪姓“式”字辈的作家洪禹平撰写的《洪氏族人》一文,对他源自鄱阳的祖先作过周密的考证。明万历年的《温州府志》中也留有洪模的资料,称他“有治剧才,在温建总政堂、梦草堂。”这总政堂、梦草堂或许都与戏剧演出有关。
洪氏宗谱中的“洪氏族行弟”
洪模、洪标的祖父是宋代名臣洪皓,宋高宗时出使金,被扣留14年,不屈而返,史书上称“忠义之声满天下”,后遭奸臣秦桧陷害,屈死在流放途中,皇帝赐谥号为“忠宣”。洪皓的传世作品有《红梅集》。
洪皓有八子,其中洪适、洪遵、洪迈,均为大学士。《宋史》有他们的人物传。洪迈知识渊博,著书极多,其笔记《容斋随笔》是一部被誉为“垂范后世”的佳作。此书作者花了十八年时间完成,是关于历史、文字、哲学、艺术等方面的笔记,以考证、议论、记事为中心内容,既有宋代的典章制度,更有三代以来的一些历史事实、政治风云和文坛趣话,以资料丰富、格调高雅、议论精彩、考证确切等特点,卓然超越众多同类著作之上,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推为南宋笔记小说之冠。一代伟人毛泽东对《容斋随笔》爱不释手,临终时,此书还摆在他的案头。
开元巷的洪氏大屋
乐清洪氏第十五世孙守埙、守箎两兄弟同心协力,农贾兼营,富甲一方。清乾隆年末,守箎公在乐成镇开元巷新构屋宇,洪氏这一支脉便在开元巷一带落地生根,繁衍生息。
洪氏后人瓜瓞绵绵,人才辈出,从这里走出了世界寄生虫专家、中国寄生虫病学的开拓者洪式闾、捐资建白溪十里塘的惟旗公、出资重修塌圮文昌阁的兴运公、出资筹建乐清医院和温州师范学堂的国垣公及曾担任无锡市委书记的洪锦炘、文学家洪禹平等等。他们继承先辈遗风,或励治实业,或读书获职,广行善事,为仁为义,性行淑均。嘉庆、道光年间,邑侯刘荣玠(号锡亭),欣赏洪姓人氏自奉节俭、善处乡里的义行,曾赠匾“古处是敦”予以表彰。洪水平先生记忆最深的是大屋中堂悬着一块“膏吾下土”的匾,听其父母说是祖上舟卿公出资,帮助东乡的一个穷村兴修水利,将那里贫瘠的田地改良成旱涝保收的良田,村民感激其功德,送匾致敬。
因为洪姓的影响力,后来人们称开元巷为洪宅巷,洪姓家声大振。
开元巷2号大屋是一座二进五间的两层楼四合院,大概建于清末民初,是洪氏第17世孙兴机公这一房的住所。其建筑非常精致,大屋的气派见证了当年洪家的经济实力和他们的生活情趣。
洪氏大院的马头墙
与2号大屋后门相对的是兴运公这一房的住所,一进五间的四合院,两边也有厢房。过后院,出后门就是太平巷。洪水平先生说:我们这一房的大屋要比2号大院建得早些,老屋大门台石材是辉绿岩,门额为“紫气东来”四字,两边的门联是:沧海六鳌观气象,青天一鹤见精神。
兴运公的四个儿子邦桢、邦干、邦梁、邦栋都居住在太平巷老屋。洪水平的父亲叫国驹,是第四房邦栋公的小儿子。
最让街坊邻居震惊的是革命战争年代,洪家四位“式”字辈的兄妹:洪水平、洪禹平、洪禹华、洪羽央告别 “世家子弟”身份,义无反顾地走出洪宅大门,投奔浙南游击队,上山打游击,成为大宅门里的叛逆者。
洪水平的母亲谢希娟
洪国驹与妻子谢希娟(系乐清名门谢茗轩之女)居住在大屋的西厢房,他们育有三子一女:水平、次平、武平、淑芳。
“式”字辈兄弟合影
2017年秋,洪水平先生的回忆录《世家子弟》出版,封面上是一张老照片,为上世纪30年代初,居住在太平巷大屋的四房头的8个“式”字辈兄弟在大门口席地而坐所拍,他们的背后是洪宅大屋辉绿岩的大门台。
从照片右向依次排列,八个兄弟分别是锦冠、时骏、水平、禹平、时骅、次平、鸣天、式诚
当年洪氏的这8位少年,个个稚气可掬。手足情深,竹马相乐,他们在洪宅大院不知营造出多少的喧哗,又遗留下多少火花四溅的故事呢?年逾九秩、博闻强记的洪水平以亲情为引领,将八位洪家子弟立体地鲜活在世人眼前。
老照片从右至左,第一位是锦冠,8个兄弟中他最大,当时大概15岁左右。他毕业于英士大学化学专业,新婚不久,就抛家离妻,北上重庆,要投身抗战。受温州同乡邱清泉(邱清泉当时任陪都卫戍司令)推荐,在重庆邮电局工作。后来,锦冠一直从事教育工作,在温州二中、温州教育学院任职,2005年过世。锦冠妻子黄蕙芳是黄式苏(曾任过温州师范,温州中学校长)的孙女,与锦冠结婚后,黄蕙芳曾在柳市小学教书;
洪氏大院门台上尖顶
第二位是时骏(后改名叫式灏),他在八个兄弟中智商最高。他读书勤奋,成绩出类拔萃,被家族视为孩子们的榜样。作父母的常以“你要学学阿骏,用功读书”句来鞭策子女。阿骏考中学时,“连中三元”,温州的三个中学:温中、联中、瓯中,他都考第一。初中二年级时,阿骏就能独办英语壁报,作者、编辑都由他一人担当。壁报出来,轰动全校。抗战快胜利时,温中学生演《孔雀胆》,初生牛犊,浑身是胆,在一时找不到翻译的情况下,阿骏自告奋勇给来观剧的几个美国军官(当时称盟军)当翻译。闭幕时,几位美国兵翘起大拇指称赞他:“了不起,了不起!”。阿骏的父亲患肺结核,28岁就撇下妻子儿女,母亲守寡抚养几个孩子。不幸,阿骏也得了痨病。在民不聊生的战争年代,哪有钱买得起洋药,1947年阿骏病逝,才22岁;
洪水平是第三位(下文详写),旁边的第四位是禹平。禹平性格刚毅,认定的目标,百折不回。从小就立志当文学家,博览群书。16岁时,就参加了乐清学生抗日工作队,在地下党领导下,配合抗日武装部队进行爱国活动。抗日胜利后,由于他积极参加学生民主革命运动,1946年被学校开除学籍。党组织介绍他到延安,进鲁迅艺术学院深造。但因为战事交通中断,北上不成功。1946年冬与洪水平一起上山参加浙南游击队。激情燃烧的岁月,他与堂哥洪水平一起担任浙南特委的《时事周报》的编辑,从此承担起运作战争年代中共浙南特委新闻大业的重任。
许宗斌编辑的《洪禹平文集》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洪禹平曾任《浙南日报》编辑部主任,后调到北京,在连环画出版社当编辑科科长。1945年洪禹平就开始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是最早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世纪50年代,政府某部门提出“作家职业化”,洪禹平竟然被这狂热想法打动,打报告响应,退职回到了老家。没有收入,他以种田、打渔、摆摊、补鞋为生。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洪禹平仍然握着手中的笔,坚持写作。因为不明不白的一顶右派帽子,使得他劳作之余伏案书写的文章一篇也得不到发表。一家子的生活无着落,他过着像乞丐一样的生活。是“拨乱反正”政策,让洪禹平的人生走上正常化,他进入乐清师范学校,一边教书,一边写作。在春暖花开的文学园地,洪禹平才华令文友们瞩目。逢迎盛世,洪禹平正想甩手大干一场时,“天妒英才”,他患上绝症。2005年的中秋,洪禹平离世。与诗书相拥终身的洪禹平临终时,让妹妹与他一起吟诵南宋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还对妹妹说:“禹华,这就是享受”。洪禹平的学生许宗斌受先生托咐,将他的遗作整理,编辑成《洪禹平文集》,于2017年由乐清社科联出资予以出版;
第五位是时骅,他是时骏的弟弟,是乐清中学的语文教师,他书教得很好,深受学生欢迎,经常被教育部门定为示范课,向众多语文教师演示。时骅曾经因为名字与一个逃台湾的国民党官员读音相同,被当作反革命坐牢一年多。出狱后,他仍然以教书为职业;
第六位是次平,洪水平的二弟。他小时患脑膜炎,病愈后成了聋哑人,听不见,也说不出话。1949年,洪家搬到温州后,经在《浙南日报》当编辑的洪禹平介绍,次平进报社当印刷工人。聋哑人的感官较常人灵敏,他很快就熟悉报纸的印刷业务,并且还能修理机器,成为优秀的印刷工人。后来,调到温州医学院印刷厂工作,直到退休。次平曾在温州聋哑学校教过书,与他的一位学生桂芳恋爱,婚后有一男一女。桂芳70岁病故,桂芳的聋哑朋友荷莲常来帮次平料理家务,日久生情,两人走到一起生活。次平89岁时病逝。洪水平说:二弟终身生活在无声世界里,一切是非颠倒的政治运动、家庭纠纷变故、人际间的你虞尔诈,对他丝毫没有影响,一生无怨无尤,平平安安。从这一角度看,他比我们更幸福;
第七位是禹平的弟弟洪鸣天,患心脏病,五十多岁就离世;
第八位是式诚,毕业于华东革命大学,解放后在乐清县政府工作,退休后热心于老年协会的公益活动,为退休佬“老有所乐”而奔走。
武平是洪水平的小弟,1932至1933年时,他还没出生,所以没在照片里。1952年武平温州中学初中毕业,先上师范,后去西安石油学校学习。1954年毕业时,响应党的号召,赴青海的柴达木盆地,在莽莽荒原中勘探石油,在回忆录中,他写道:在这里,水比金子还要珍贵,我曾经三个月未洗脸,更不要说洗脚,洗澡。柴达木海拔在2000米以上,高原紫外线强烈,人晒得黝黑。我戴眼镜,脸上有两个白色的圆圈,鼻子上晒出裂纹。嘴唇干裂,不能笑,一笑就会裂出一个血口。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我坚持工作、生活了三年……
洪武平
从江南水乡到西北大漠,生活条件的巨大落差被为祖国找石油的火热激情所掩盖,洪武平在青海工作了二十一年。
因为能写会画,1959年被调到柴达木油田东部勘探处宣传部当干事,后在《青海石油报》当记者、当编辑。
少年时良好的绘画功底,洪武平的才艺在石油部门得到很好发挥, 1965年“工业学大庆”时,被抽调到北京革命历史博物馆筹备《大庆展览》,洪先生被委任为展览筹备委员会的美工组副组长。在北京期间,洪武平有机会得到展览会筹备委员会聘请过来的顾问张振仕(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的毛泽东油画像的作者)、老宪洪(著名岭南派画家、舞台速写独步神州)、费声福(人民美术出版社画家)等名家的指导,两年多时间里,绘画技巧得到飞跃。1975年,洪武平从青海调到江苏油田后,奉命创办《江苏石油报》,担任首任社长、总编辑,前前后后,从事新闻工作三十余年,曾得过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的桂冠。
洪武平的水墨画
“红色学者”洪水平
洪水平是洪氏的第20世孙,现年94岁,居住在隔岸路。采访先生那天是酷暑,他穿着背心,正在书房临帖,书案上有毛笔、老花镜和抄写在宣纸上的欧阳修的《朝中措》。先生的夫人、90岁张美珠客气地给我们泡茶,让座。
洪水平80岁时带着妻子张美珠重游故地
洪先生没有一点老态,声音如铜钟,思维敏捷,言语幽默。从90岁开始,洪先生就以写字为日课,曾抄写过《老子》《论语》《孟子》《孙子兵法》《史记》等,一直坚持不懈。房间的四壁都是书画,说起书法,先生神采飞扬,指着墙上悬挂的条幅一一介绍。他还讲了一件趣事:一次张古怀先生来拜访,说自己一路走来一路看沿街店面的招牌字,就是墨池招待所的字眼最“看牢”,其他都写得不好。我告诉他,你看中的这几个字就是我写的……谈笑间,先生的那种得意,让人觉得可爱可敬:童心不泯,初心不改!
百度给洪水平的标签是“温州红色学者”。洪水平瓯海中学毕业后,22岁上山打游击,在革命形势最严峻的时段,不顾生命之危,投身革命。在浙南游击队,他的那些不凡经历,诸如参加中共浙南特委、浙南游击纵队创办的最早的党报《时事周报》的编辑、出版;参加在郭溪景德寺举行的国共双方的温州解放和平谈判等重大历史事件都足以见证其红彤彤的革命者身份。晚年,发挥余热,他参加中共党史研究,参加新四军研究会,笔耕不辍,将亲历亲为的那些红色故事记录下来,出版成书,留给后世。他是一位极富使命感,货真价实的红色学者!
洪水平在中学时就参加爱国学生运动,20岁那年瞒着家里人出走,一心想到苏北革命根据地参加新四军。后来终于在上海找到温州地下党,在当时浙南特委派驻上海的地下党交通员江钊的引领下上山,参加浙南游击队。因为家学渊源,再加勤学善思,在革命队伍中不管是写作、书法、口才,洪水平都首屈一指,得到上级和同志们的赞赏,他被安排在浙南特委宣传部工作。
洪水平是中共温州新闻事业的先行者。
1947年4月,受中共浙南特委书记龙跃和浙南特委宣传部部长胡景瑊的指令,与其堂弟洪禹平两人共同承担创办中共浙南特委党报《时事周报》(后更名为《浙南周报》)。游击队在崇山峻岭之中行军,物质条件相当艰苦,但凭着赤胆忠心,洪水平和他的战友克服了重重困难,每周出一份报,一期也没有落下。刊出的报纸,发行到部队,鼓舞战士士气;发行到白区,让敌人胆战心惊。他说:我在当时是负责报纸的刻印与发行。一副钢板,一支铁笔,在蜡纸上将党中央的指示精神、人民解放军各野战军的胜利捷报、游击队的战斗动态、战士的战地生活一字一句地刻出来。最有纪念意义的是这份报纸的刊头,采用了洪水平的书法。当时不少同志都写了条幅,洪水平的“时事周报”四字写得最漂亮,被龙跃司令员拍板确定为《时事周报》的刊头。洪水平曾调侃说:如果说算个书法家,我是从那里开始的。洪
洪水平的书法
1949年5月1日至4日,在郭溪岭头景德寺,中共浙南游击纵队与国民党20师师长叶芳谈判——和平解放温州。洪水平是我方代表团的工作人员,他受命前往景德寺做先期的安排工作。“国共两次会谈的文件,都由我方准备,大部分由曾绍文同志起草。我全程负责记录,自问记得很认真,努力不放过每句话。但解放后这份厚厚的记录一直没发现,否则,倒是一件珍贵的文物”,亲历亲为温州和平解放国共双方谈判的洪水平如是回忆。
1958年,他被打成右派。因为“罪”重,被定为“极右分子”,从1958年3月至1962年6月,4年多时间里辗转于浙江多处劳改劳教场。
洪水平的纪实散文《断层》中的“起解”一节,有描写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时离家的情景:“我脊背一阵发凉,只想赶快离开这房子,生怕再耽搁一会儿,会发生更不幸的事。我催着几位干部快走。囚犯倒催着‘解差’上路,也算是这颠颠倒倒的事件中的一个小插曲。出门几步,忍不住回头看一眼:妻子抱着最小的孩子,三个大一点的紧紧依偎在她腿旁,拉着她的衣襟,妻子像一尊木雕,嵌在门框里,一动也不动……。”
洪水平曾经说过,“我很珍惜自己的革命历史,不容否认,不容贬低,这是我的‘死穴’,点到死穴,我很容易跨掉。反右时,说我反党反社会主义,我的‘死穴’被点到了”。绝望之中,洪水平有两次想自杀,所幸没成事实。
1962年从劳教场出来,洪水平在丽田造纸厂当工人。1979年平反后,先在温州军分区帮助写民兵革命斗争史,后在中共温州党史办作中共地方党史征集研究工作,一直到离休。
洪水平说:“写作是一种精神享受”,作为‘三门干部’(校门、游击队门、机关门)和错划右派的劳教经历,洪水平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和修养,再加上少年练就的文字功底,写作与他如行云流水般的轻盈、流畅,信手拈来皆故事,随意落笔成文章,他文思如泉涌。
60岁离休后,因为几年中一直在浩瀚的地方党史资料中爬梳,他已经积累了不少素材,准备要写一部反映浙南根据地革命斗争史实的大部头作品。不料那年骨质增生,颈椎病上身,剧痛难忍。医生告诫禁止低头看书和写作,就是说他再也不能伏案查阅资料、伏案抄录资料了。闲着养病的日子,他受不了,于是萌生写小说的念头。他在书架上放一块木板,摊上稿纸用夹子固定住,像美院学生站着写生那样写小说。以亲身经历的革命史实为背景,无需准确考证,凭记忆随心所欲的意识流,将经历一一还原出来。
就这样站着写作,20多年中洪水平完成了长篇纪实小说《温州城下》《伍家旧事》、散文《站着写人生》《明日黄花》《世家子弟》《王小二饭店》等13部作品。
洪水平与妻子张美珠育有三子两女:增约、大器、大晓;卓约、又钢。采访时,洪水平告知:孙子洪孺西安交大毕业,在西安的华为工作。公司要提拔洪孺当领导,他拒绝了。他说他喜欢现在的职位,安心作技术研究工作。洪孺的儿子在洪氏世系中属“嘉”字辈,我给曾孙取名为“嘉毅”。
洪水平与张美珠的结婚照
迁移到乐清的洪氏,以“耕读”、“农商”自持,低调处世。他们淡泊名利,继承先祖的文化香火,个个才华横溢。他们处顺境不汲汲于富贵,困顿落难时也不戚戚于贫贱,表现得十分洒脱、豁达。洪姓先祖固有的生命色彩,被一代代洪氏后人张扬得如此强烈。
乐清洪氏:青天一鹤见精神
文、摄/施菲菲
(转载自温州人杂志 侵删)
更多精彩欢迎扫码进群共同讨论



乐清上班族网旗下品牌
[乐清楼市]
公司地址:乐清市建设西路360号(惠众驾校6楼)
看房热线:13396997255(微信同号)

乐清楼市 乐清上班族网旗下品牌

“乐清楼市”以乐清房地产资讯为主要内容,依托乐清上班族大流量,强互动高粘度群体,共同营造参议乐清建设良好氛围!同时有“楼哥房产交流群”,为广大网友提供信息互通的平台。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乐清上班族网 ( 浙B2-20100310-1 )

GMT+8, 2024-11-30 06:10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