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正确的问题归属意识
好了,那接下来我们就开门见山。来思考第一个关键性问题:什么样的孩子会让我们放心?儿行千里母担忧怎样转化为儿行千里母不愁?我想这是天下所有父母要思考的问题。一下子过度放手,就会导致孩子出现了一些问题,于是你开始后悔;我们不放手,一直把攥着,就会导致孩子产生依赖性。那又该怎么办呢?所以这个问题如果我们能解决掉,那就相当于我们解决掉了根本性的问题。第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孩子能否独立承担责任,是否自己能做出决策的关键问题。
第一大关键在哪里呢?举个例子:比如爸爸妈妈已经准备好要出门了,结果发现孩子还在整理自己的铅笔盒,或者自己在弄自己的鞋,又或者在整理自己昨天晚上的作业本。哎呀!磨磨蹭蹭。这时候爸爸妈妈会在门口出现什么反应?催促对吗?“快点啦!要迟到了!妈妈上班就经常因为你的问题,每次上班迟到领导都会罚我,你难道不担心你的老师会说你吗?快点快点!”各位,你在干嘛?抱怨,甚至还侮辱,讽刺!“你真的是慢的跟一头猪一样……”
我们思考,孩子拖拉往往会伴随着父母的唠叨。可是当父母不唠叨,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呢?这就是可以显现出第一个关键问题所在了。那我们思考,这到底是爸爸妈妈的问题还是孩子的问题?这个问题是由谁来承担全部责任?那我想如果爸爸妈妈因为孩子的磨蹭而产生了自己的情绪问题,这个就是爸爸妈妈需要承担的啊!孩子在那磨蹭这是他自己应该解决的,所以讲着讲着第一大关键就出来了。那就是,正确的问题归属意识。什么是正确的问题归属意识呢?
我们不说定义理论和推理了。直接进入到另外的一个案例,让各位了解一下问题的归属意识有多么的重要。就是必须让孩子意识到这个问题,我应该解决我应该承担100%的责任。让家长知道,这个问题是我做家长的问题,而那个问题是孩子的问题。我不能够伸手去剥夺孩子解决问题的权利和承担责任的权利。
一个孩子周一的时候早晨起床,他知道要升旗,但是红领巾不知道去哪了。结果呢,本来可以早早的出门,就因为找红领巾找了半个小时,结果还没有找到,怎么办?一方面爸爸着急出门,一方面孩子必须找到红领巾。而在这种情况之下,孩子说红领巾没带扣1分,如果说迟到的话可能要扣5分。那怎么办?班级的流动红旗拿不到了!
如果爸爸明白问题归属,他就会鼓励孩子自己做出决定。是把分数控制在只扣1分还是必须找到红领巾,然后扣5分。这个时候还是决定,没办法了不能在找了,再找就迟到了,结果到达学校之后,没有迟到。而是因为红领巾的问题老师批评了他。他带着这种批评回到家里,肯定遭受批评了孩子的状态受到影响。回来的时候爸爸也知道这个情况,那爸爸可能就和孩子的沟通方式截然不同了。
有的爸爸,可能会直接和孩子说:“儿子,不用担心也不用伤心。从现在开始,把你的东西要管理好就行了。你再找找,实在找不到的话爸爸明天带你再去买一条,好不好?”还有的爸爸直接会说,他采取的是一种非常认同的方式就是启发式提问:“嗯,那我们想一想,怎样在以后每一次周一上学的时候确保带着红领巾,还不丢呢?仔细想一想。而且再找一下,如果没找到的话你确认红领巾拿回来没有,如果拿回来就一定可以找到的。”
这时候爸爸问完之后,孩子可能回答什么?“爸爸,我可以不可以买一个粘钩粘在门后。我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把红领巾挂在门后。每次上学之前,我开门就能看到红领巾,这样就不用找了。爸爸可以吗?妈妈可以吗?”“好,我觉得你的想法特别的值得思考,这个想法很棒。”
这个就是对孩子讲,红领巾弄丢了是你的事!可是有多少爸爸妈妈说:“哎呀!着什么急啊!没什么要紧的,我去给你买20条,这样就不会弄丢了吧!丢了也不怕,你可以放在学校里几条,放在自己书包里几条,放在家里几条,有流动的,还有固定的。”结果事实会证明什么?孩子会依赖上你帮他解决问题的方式。
你想想,有一天你的孩子跑到你的面前说:“爸爸,我要他给我那个玩具玩一下。”你不给他玩,然后他就开始哭了。各位,这个问题是谁的问题?是孩子的问题。你可千万不要说:“实在不行爸爸去给你买一个。”“不行爸爸带着你去,爸爸帮你要。”哦~
第二个孩子:“爸爸这个作业太难了!”那天遛弯我看到一个爸爸跑过来说:“没事,爸爸教你。”这是孩子的问题!孩子跑到你面前说:“爸爸,我们语文老师偏心。他对女生说话就特别温柔,对男生就特别凶,我不喜欢他这样。”各位,这是孩子的问题还是大人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归属权肯定在孩子身上。
好了,你看有一次孩子在客厅里看电视,反正也是休息。结果他把音乐的声音开的很大,爸爸正在房间里看书,妈妈在洗衣服,妈妈听着电视的声音边听边洗可以。而爸爸在那看书觉得烦死了,张口就说:“你能不能把电视的声音小一点,我都没法看书了!”你看这个问题是归属于谁?你有没有发现开始出现难点了?如果孩子放学回家晚了,没有按时回家吃饭,这又是谁的问题?这个归属在谁那里?
所以得出一个很重要的结论:如果因为孩子的问题,父母产生了情绪问题责任归父母。而孩子把声音放的很大,这不是说父母要来以直接命令的口吻或者其他的口吻说把声音调小一点。而是要用启发式的提问去问孩子。“怎样在接下来看电视的时候,你既能够看好电视又不会影响到爸爸看书呢?”孩子自然会把这个问题解决掉!是他自己思考,因为他需要和你和谐共处。而这个时候妈妈也并没有太多的意见。这就跟刚才提的孩子没有按时回家吃饭一样的!
实际上,孩子没有按时回家吃饭也能跟爸爸妈妈联系,爸爸妈妈的问题是产生了担忧。这个担忧是需要父母自己解决掉的。而如何让孩子按时回家或者及时保持沟通呢?父母就需要跟孩子很好的沟通,这是孩子应该解决的范畴。噢~可能这么讲的话也可能不够具体,那我们怎么办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怎样让孩子意识到这是他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孩子完成问题归属性的发现的方法:接纳式的语言运用。
你可以尝试着跟孩子沟通说:“哦,我明白啦! 真的吗? 真的! 哦,是吗?嗯哼!有意思”各位,当孩子在跟你阐述某一件事情或者某一个问题的时候,你不需要立刻去告诉他答案或者给他推理讲道理。因为他还没有说一定要想办法让你解决。跟你沟通把这些事情全部告诉你他希望的是获得接纳。所以,在他自己不断的在说:“爸爸,我今天跟人打架了。”“哦,是吗?”“嗯,因为他没有经过我的同意就翻我的作业本。”“然后呢?”“我说了他几句,他还骂人,所以我没忍住就推了他一下。然后他又反过来推了我一下!”
“哦,是吗?”“真的呀!是啊,我其实觉得我也不想跟他打架。可是,打完架之后老师就批评我们了。老师批评的其实是他先没有理的,虽然我先动手,但是他不该动我的作业本呢。”“哦。”“我其实很愿意跟他交朋友的,我没有说不让他看我的作业本,我只是希望他下次要看我的东西的时候先跟我打个招呼。”“嗯哼!有意思,我明白啦!你意思是下一次希望他尊重你一点,你其实还是愿意和他交朋友的,对吗?”“是的啊!”这个时候就用到启发式提问了。“那你怎样让他知道你是这么想的呢?”你会发现,孩子与人沟通的能力,真的在你这一个问题出现之后立刻提升。
这是第一个层面的接纳式的语言,就是在语气词周边徘徊,比如说:真的啊,是吗?嗯哼!有意思!哦,我明白啦! 原来是这样啊!嗯,噢~你会发现,当孩子在跟你说话的时候你认真的看着对方,并且这样回应对方,孩子就会自己意识到这个问题他该怎么解决了。
好,第二个层面就是在这些语气词的前提基础上可以延伸。延伸些其他的、更深层次的、有引导方向的接纳式的语言。比如说:“哦,给我讲讲。”“喔,我想听。”“还有呢?后来呢?”“你可以告诉我更多吗?”“喔,那你是怎么想的?”“看看吧!哎,我们一起讨论一下。”“你想怎么解决?”“你告诉我整个故事的过程。”“继续哦,这似乎对你很重要!”“哈哈,原来你讲的真的很有意思。”“原来是这样。”等等。
当你发现,你不发表任何观点,他在跟你讲述的过程当中,孩子就会开始慢慢的发现这个问题是他的问题。而且你一直是处于接纳他的这个人的状态,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你能让孩子变得强大。关于问题归属,这个问题应该是比较大的话题。
掌握它的关键点就在于接纳孩子的本人,在用接纳式语言与他进行沟通,让他自己意识到这是他自己的问题。这是非常重要的!千万不要轻而易举的去给出答案,或者直接去训斥对方。比如:“说什么呢?你还有理了?”“一个巴掌拍不响,还跟人打架?”我们生活中经常看到,孩子在写作业,遇到不会的问题,叫爸爸妈妈。然后爸爸妈妈们来到面前,非常了不起的说:“没事,爸爸会!你看这个加这个等于多少,这个等于多少,这后面的不就是答案了。以后有不懂的问题直接问爸爸!”我想说,实际上爸爸这个答案给的忒快了。
总之,把孩子的问题归属权还给孩子,让孩子用自己的智慧和思想去解决自己的问题。父母一定记住,太重要了。这就会延伸出后面的其他的理念,比如说舍不得放手,比如说,完全信任等等。在问题没有归属之前,你可能很难做到所谓的放手和完全信任。
2、持续有力的心理能量
直接进入到第二大关键吧!持续有力的心理能量。
什么是心理能量?心理能量是让人意识到自己需求的,驱使人采取适当行为的,勇气、意志力以及各种情绪感情的心理力量。心理能量其实就是生命力的一种体现,心理能量足这个人就变得强大。心理能量不足,就会表现出勇气、自信、意志力反方向的状态。
心理能量的产生有两种形式:第一种,在适当的心理状况之下自动产生的。比如说,如果用一种形象一种意向来描绘心理能量,会是什么呢?就是,活水源。就是它是源头,它一直不断的更新,一直不断的出现,它没有尽头。所以,第一种自动产生这种适当的心理状态,我一会会做出解释。
第二个,是随着让你的本能本性的激发而产生的。比如,一个人在生命当中的某一阶段特别容易产生强大的心理能量,无所畏惧。比如说,初恋的那种感觉,谈恋爱了,真心的爱上某一个人的时候,那种能量是非常强大的。第二个,说人呢,有竞争的本能。根据个体心理学阿德勒的研究发现,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没有说一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勇士,就很自信,都是带着或多或少的自卑心理。所以,竞争让他产生优越感。所以,这是能够符合本性符合人的本能的。这种激发产生的心理能量也是非常强大的。
这两种方式并没有对错和好坏。哎,在孩子成长的过程当中,如何帮助孩子释放他的心理能量,学会转化心理能量,那太重要了。当然,在心理能量强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如果没有转化,就会出现发泄。就会出现自大,就会出现不受约束。所以你看,在中国的家庭教育家庭文化的这种熏陶的这种内在的规律当中,家规家训就已经凸显了它的价值。
不是一味的用正面的语言去鼓励不批评,不给任何的这种负面的低能量。其实有的时候,这个不是负面能量。我们的家规家训是用来约束孩子行为的,家训用来强大孩子思想的。这使得在孩子没有办法驾驭自己心理能量的时候,嗯...用心理学这个专业词语,就是将他的心理能量固结在那,储存起来。然后这种储存,如果是纯粹的话,在用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课里的某一关键的这种引导之下,就会出现什么?最纯粹最活跃的心理能量随时为某一个目标的达成而释放。这个理论就说的比较深一点,但他确实非常具有指导意义。
所以我们对于孩子而言,一定是恩威并重。恩,是正面的鼓励肯定,是给他无条件的接纳。威,就是原则,是底线。若触碰了,并非是我做爸爸的非要打你,或者是我做爸爸的情绪上要发泄。而是我很平静的去执行我们早就定下来的家庭规矩,去执行、遵循我的家训。既没有伤到孩子的自尊,又让孩子规范了他的心理能量转化方式。
当然了,持续而有力的心理能量怎么出现?这可能是现在在线听课的每位朋友所关注的,对吗?不复杂。第一个,鼓励让孩子进入良好的心理状态。那什么是鼓励呢?绝非表扬。这方面的案例非常的多。嗯,我记得我小的时候自己的体验。那时候我还没有上初一,爸爸妈妈就让我自己去洗鞋子了。他们说:“你这些得自己洗了,爸爸妈妈真的没有那么多的时间。你也看到爸爸妈妈每天忙地里的活会很晚。”我就真的自己去洗刷鞋子。可真的是不会呀!结果刷了半天,一部分白了一部分还脏着。妈妈看了一下,就说:“嗯,这一半你看刷的真白呀!”别的什么都没说,妈妈就走了。我就自己再次拿着鞋,跑到河边,把另外一半给刷的一样白。
所以,各位,鼓励是什么?妈妈只用了鼓励,她也没有强调什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