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堡村地处柳市镇象南社区,南临黄华社区,北靠翁垟街道,是柳市镇革命老区。村内有户籍人口1350人,其中党员50人。
自去年村社组织换届后,新一届村两委班子在“一肩挑”干部陈海勇的带领下,坚持党建引领,以点带面、统筹推进共同富裕工作,全力擦亮乡村振兴最美底色,探索出一条新农村建设的突围之路。
上任后,陈海勇立即组织研究如何解决村民“急难愁盼”的问题。经过讨论,大家一致决定,“第一场仗”要打在村庄环境卫生改善之上。彼时正逢柳市镇启动第一批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起初,荷堡村并未入选,陈海勇主动前往镇、社区沟通申请,终于争取到了成为试点村的机会。
对于环境卫生基础并不优异的荷堡村来说,成为垃圾分类试点村既是机会,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当时我们村里的环境非常不好,村民们在房前屋后养鸡、养鸭,最多的时候全村有3000多只活禽。”陈海勇回忆,长久以来,村民们习惯了在生活区随意养殖鸡鸭,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这种传统的饲养方式已经严重制约了村庄发展。
“做好环境卫生是实现垃圾分类的必要前提。对我们荷堡来说,首先要做的就是处置活禽养殖乱象。”陈海勇告诉记者,去年12月,荷堡村成立了活禽养殖处置小组,采用引导、鼓励的方式让村民自行处置饲养在生活区的活禽,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村内活禽处置率达95%,其他养殖户也都把养殖地点迁移到了生活区百米开外,“生活区内禁养活禽”被列入了村规民约,成为了荷堡村环境整治一项常态化工作。
随后,荷堡村正式启动垃圾分类工作。500余只分类垃圾桶安装到户,设立了垃圾分类宣传栏、宣传墙,配置了4辆环卫专用电动车。邀请乡贤共商共议,将垃圾分类有关政策写入村规民约。将垃圾分类政策融入文艺演出的节目编排,用生动有趣的文艺作品潜移默化地影响村民。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力量,推行“6188”工作法,将整个村划分为6个网格,1名村干部担任网格长,每个网格8户党员或村民代表中心户挂牌亮身份,带领网格内的8位热心村民,在每周的固定督导日挨家挨户开展垃圾分类政策宣传和督查打分。
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荷堡村面貌焕然一新,垃圾分类工作成绩优异,在2021年柳市镇每月的试点村生活垃圾分类考核排名中始终稳居第一,在柳市镇环境“整洁优美”专项行动中保持优秀。
去年底,该村村两委利用“党员大走访”等活动收集村情民意,汇总筛选出7个2021年度民生实事候选项目,涉及垃圾分类、设施提升、安置房建设等方面。在该村温馨明亮的党群服务中心大厅内,每个项目的计划完成时间、责任人和完成进度被清晰罗列。
村民们翘首以盼的安置房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在项目建设地的围墙外,记者看到,“荷堡村旧村改造安置用房”项目概况十分醒目,围墙内,工人们正在脚手架上忙碌施工,两幢楼房均已建至第2层。
荷堡村旧村改造多年,但向村民承诺的两幢安置房由于各种原因迟迟未能落实,一直以来成为了大家的“心头病”。今年年初,陈海勇邀请本村乡贤联合成立专班,下决心找病症、开良方,终于使搁置近20年的安置房项目于5月奠基动工。
据了解,该安置房项目预计总投资1800万元,占地面积2800平方米,层高11层,户数44套,完工后能解决30多户的住房困难问题,每年预计可为村集体增收50万元。
“心病”去除,村两委干部们松了一大口气。“在村里工作就是千头万绪,很多事情只要涉及多方利益就会变得复杂,我们身为村干部一定要秉公办事,不藏私,才能服众。”陈海勇说,军人出身的他做起事来干脆利索,一心为公,村民也渐渐认可了他这个年轻的“一肩挑”干部。
“现在安置房建起来了,村里还有不少闲置资产,有60多亩的集体土地以及8000多平方米的低效厂房等资源,下一步我们计划把它们开发利用起来,为村里增收创富!”陈海勇说。
该村新一届两委成员的平均年龄为42岁。一场场“硬仗”下来,大家力往一处发,劲往一处使,凝聚了一股团结、踏实的力量。“村干部们处处为大家着想,有什么问题都尽力帮我们解决,是一群可靠的‘后生’。”村民陈先生说。
五年规划。
眼下,荷堡村生态公墓建设工程、十八湾河道护岸工程、高架桥下空间利用等民生实事有序推进,未来共同富裕的道路正在村民眼中渐渐成形。
“这里我们规划了乐翁西路延伸至村内的道路工程,这条路修建的同时还将在周边打造美丽田园,未来将集交通运输、农业开发、休闲观光、美丽田园于一体;十八湾河道护岸工程实施后,沿河将形成一条1000多米长的休闲步道,供大家在茶余饭后散步、健身;高架桥下空间有19000多平方米,我们计划将其改造为体育综合体,里面有足球场、篮球场、网球场、羽毛球场和停车场,不仅能满足村民的日常使用,还可以吸引周边群众过来运动……”陈海勇对各项目如数家珍,他说,曾有邻里好友劝他把项目建设速度放慢一些,不要太“出风头”,但他认为这不是出风头,而是对村民负责任。
“村里的每个项目都是环环相扣的,都对村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共同富裕的蓝图已经绘就,那就坚定地干下去!”陈海勇说。
在他的带领下,荷堡村正在时刻发生着变化。这些变化虽微小如春雨,却润物于无声,滋润了村民们的心田,也赢得了他们的信任。
来源:今日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