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啰顺风车司机的困局:当算法开始裁决人性,一场17元投诉背后的三方博弈 手机屏幕的微光映着他疲惫的脸,一条投诉信息像一把冰冷的匕首,刺穿了深夜的宁静。 2025年深秋的那个夜晚,他在柳市的夜色中结束了一天的奔波,却不知道一场关于17元的风波正悄然酝酿。当他准备休息时,哈啰平台的短信不期而至——他被投诉“违规收取高速费”。那一刻,他形容自己的心情“像冬天一样冰冷”,整夜无法入睡。 这不仅仅是一位网约车司机与一个“00后小男孩”的个人纠纷,这是数字化零工经济中一场典型的权力博弈,是算法世界里人性与规则的无情碰撞。 一纸投诉背后的信任崩塌 那个晚上,一切看似平常。他按时到达上车点,明确告知高速费由乘客承担,乘客带着宠物狗出现,双方协商一致——允许宠物上车并承担额外费用。行车路线的选择甚至为乘客节省了时间和费用,下高速时实际费用25.65元,他收取了31元,多出的5元多当作“宠物费”。 这本是一场你情他愿的自由协商。然而,几小时后,乘客的投诉将这一切彻底推翻。平台随后的裁决简单粗暴:预估高速费27元,乘客只需承担一半13.5元,他多收了17.5元,属违规行为,扣除成长值50分。 他感到困惑与愤怒:“说好了的,怎投诉,就为了这17元?”这17元,不仅是一笔小钱,更是一面照妖镜,映照出数字时代契约精神的脆弱与人际信任的崩塌。 在传统面对面交易中,口头协议有着重要的约束力。而在数字平台介入的交易里,这种约束被轻易瓦解——一方可以毫无心理负担地推翻之前的约定,因为裁决权在冷冰冰的算法手中。 平台霸凌:算法正义下的无处申冤 更令他寒心的是平台的处理方式。哈啰平台的回复堪称模板化的敷衍:“暂未核实到乘客有违规情况”,但“已将乘客纳入重点监控名单”。这种处理方式无异于告诉司机:这次他们帮不了你,但如果下次还有人被他投诉,他们可能会采取行动。 平台没有客服电话,只有机器人对话框。司机“投诉无门”,只能“哑巴吃黄连”。在这种架构中,平台同时扮演着立法者、法官与执行者的角色,而司机连基本的申辩权都难以保障。 网约车平台的商业模式本质上是一种精巧的权力设计。它们通过技术中介,将原本属于劳动者的议价权、定价权和争议裁决权收归己有。司机和乘客都成为平台生态系统中的数字奴工,区别只在于平台更倾向于保护哪一方的利益。 在拉新促活的商业目标驱动下,平台的天平自然会向乘客倾斜。每一次对乘客投诉的“积极回应”,都是平台向市场发出的信号:看,他们多么重视用户体验。而司机的权益,则成为这种商业策略的牺牲品。 数字零工的结构性困境 他的遭遇不是孤例。在全国各地,无数网约车司机正经历着类似的困境。他们抱怨平台“想罚分就罚分,想扣钱就扣钱,没有司机说话的余地”。为了生活,司机们只能忍气吞声。 这种困境源于网约车司机在数字经济中的结构性弱势。他们与平台之间不是传统的雇佣关系,而是所谓的“合作伙伴”关系。这种模糊的身份定位,使司机无法享受劳动法的保护,也无法组成工会与平台进行集体谈判。 平台通过复杂的算法系统和用户评价机制,实现对司机工作过程的精细化控制。接单率、完成率、评分、投诉率——这些数字决定着司机的收入和去留。在这种监控体系下,司机不得不接受各种不合理的要求,包括接受可能事后被投诉的协商。 更为讽刺的是,平台常常以“技术创新”为名,回避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它们宣称自己只是“信息中介”,而非运输服务的提供者,从而规避了传统交通运输企业必须面对的法律义务和监管要求。 十七元背后的社会隐喻 这17元的纠纷,折射出数字经济时代更为深刻的社会变迁。在传统社会中,口头协议、相互信任、人际协商是维系社会运行的重要纽带。而在数字平台主导的交易中,这些纽带正被算法评分、用户投诉、平台裁决所替代。人际关系被异化为可量化的数据点,复杂的现实情境被简化为二元的是非判断。 那位“00后小男孩”的行为,某种程度上也是这种数字原住民的典型思维——习惯于在平台规则框架内寻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而对传统的人际诚信不以为然。当一代人在数字环境中成长,将平台规则视为唯一的行为准则,人际关系中的信任与诚信该置于何地? 对司机而言,他们被困在算法的牢笼中——平台的派单算法决定他们的收入,评分算法决定他们的信誉,投诉处理算法决定他们的命运。而这些算法的运作逻辑,对他们来说却是不透明的黑箱。 寻找出路:在数字时代重建公平 要打破这种不平等,需要多方位的努力。监管层面应当明确平台的责任边界,防止其滥用市场支配地位。2021年发布的《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已迈出重要一步,但具体落实仍需细化。 平台企业应当建立更为公平、透明的争议解决机制,引入第三方仲裁,避免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对于司机的投诉,应当提供有效的人工客服渠道,而非以机器人应付了事。 司机群体也需要组织起来,通过行业协会等形式集体发声,争取自身权益。只有当司机拥有与平台对话的能力,才能真正改变目前的不平等状态。 而对广大用户而言,也应当反思自己在平台交易中的行为伦理。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不应忽视基本的诚信原则和契约精神。每一次不实的投诉,都可能摧毁一个普通劳动者的生计。 结语 他的故事,最终以平台的维持原判告终。那17元,他不得不退还;那50分成长值,他不得不被扣除。他苦笑着说:“为了生活,司机们只能忍了。” 但这不应该是故事的结局。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他们应当思考:科技应当促进公平还是制造新的不平等?算法应当服务于人还是凌驾于人?当他们享受着平台经济带来的便利时,是否也曾想过,这种便利可能建立在另一群人的隐忍与不公之上? 十七元很少,但公正无价。在数字时代的浪潮中,他们每个人都是参与者,也应当是公平秩序的守护者。只有当技术规则与人性良知找到平衡点,数字经济的未来才能真正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