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上班族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18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家门口搭起“致富桥”,柳市镇大力推广“共富工坊”

[复制链接]

6356

主题

6360

帖子

7405

积分

小朋友

Rank: 1

积分
740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乐清之窗 发表于 2023-1-5 08:5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浙江省温州市 电信
一边是农村闲置劳动力缺工作,一边是用工企业缺工人。如何整合多方资源,既推动村民家门口致富,又帮企业解决用工难题?柳市镇党委政府充分发挥党建联建机制,联合各方力量,梳理整合本地资源、供给需求、政策支持、农村剩余劳动力(低收入农户和困难群众),有效打通社企供需信息壁垒,实现供需信息的精准匹配。

过去一年,柳市镇建成10家“共富工坊”(包括黄华集团“共富车间”)。目前,正在打造的“共富工坊”有6家。

帮助残疾人重拾信心
柳市镇党委深化党建联建机制,依托残疾人之家阵地,通过村企结对、资源衔接,有效整合资源,探索构建“党建+工坊”模式。

长林助残“共富工坊”由长林村党委结对,由该村“一肩挑”干部倪克前担任共富专员,租用地理位置中心的房屋,现有员工15余人,都为周边村的残疾人,通过村企结对,为他们提供岗位,实现就近进岗就业,实现个人增收。
长林村“残疾人之家”成立于去年3月,是乐清市首家“残疾人之家”。“爱心,耐心,细心。”长林村“残疾人之家”的主管倪志丹以“三心”总结了自己创办“残疾人之家”的心得,这也是她对待残疾人朋友的准则。倪志丹的娘家在长林村,她的两个弟弟和一个弟媳都是智力残疾。

“父母年龄越来越大,我也有自己的家庭,不可能照顾弟弟们一辈子。”倪志丹说,她想给弟弟们找一份工作,让他们可以自力更生。她找到了浙江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乐清市联络处负责人包建武,希望他能帮忙介绍适合智力残疾人的工作。包建武建议倪志丹在本村创办残疾人之家,让她的弟弟及周边的残疾人朋友就近就业。
倪志丹与父母商量,把父母家一楼腾出来,改造成“残疾人之家”,让弟弟和弟媳们在自己家里上班。目前,长林村“残疾人之家”有残疾人员工17人。作为主管的倪志丹对待每位员工跟对待自己弟弟一样,细心体贴、循循善诱。

“一开始像在带一个小班的孩子,现在感觉已经升级为中班了。”倪志丹笑道。多才多艺的她,让员工们在逐渐适应工作岗位的同时,丰富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她教员工们折纸、画画、做操,曾带他们去参观自己的画室。员工们看到琳琅满目的画作,两眼放光,当即拿起纸笔画了起来。“我希望能够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拓宽他们的眼界,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多姿多彩,对每一天都充满期待。”倪志丹说。

耐心培养工作技巧
长岐助残暖心“共富工坊”成立于去年4月,是目前温州运作最良好的“共富工坊”之一。由岐头二村党支部结对,由该村“一肩挑”干高亦南担任共富专员,在乐清市残联的指导下,利用闲置的老办公楼打造助残暖心“共富工坊”,积极落实“三个一”联系制度,明确1名镇领 导、1名驻村干部和1名共富专员联系“共富工坊”,指定1名党员为红色管家持续跟踪了解,加强日常联系指导和安全监督。同时,将党小组建到工坊,发挥党建引领,打造红色工坊。
该“共富工坊”占地80平方米,配有两个加工车间及相应的休闲健身器械和培训室,现有残疾人员工15名,来自于长岐社区及周边村的残疾人群体,部分人员是智力残疾,也有部分肢体残疾,均是各村的低收入群体。

该“共富工坊”与乐清康为电器有限公司结对,通过培训残疾人组装技术,企业专车送基础零部件至“共富工坊”,工人完成后由企业收回,形成“工疗型车间”的创新模式,实现工坊和企业的双赢。工坊上班模式参照企业上班,每天上下班准时打卡,双休日、节假日休息。针对工坊工作群体的特殊性,企业每天中午送餐到工坊,避免人员不必要的行动,满足工坊人员的需求。企业连接工坊的稳定工作,提高了这部分残疾人群体的收入。

残疾人员工的工作看起来很简单,就是将散装的电器零部件根据100、200、300的整数进行分装。但是对智力残疾人而言,数数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大部分人无法从1数到100,该“共富工坊”负责人王丝丝耐心地教他们从1数到10,或者从1数到5,5个1堆再进行装袋。其中一个员工一数数就紧张,全身发抖,甚至哇哇大哭,王丝丝放低声音,放慢语速,耐心教他,但教了好几天,也只能勉强从1数到3。但王丝丝并没有放弃,尝试各种教学办法,每天反复地教,一个月过去了,他终于学会了从1数到5。“大龄的智力残疾人都没上过学,也没有人教过他们数数,每学一个数字都要迈出艰难的一步,他们需要极大的勇气去克服困难,我们只要保有耐心和爱心,就能帮助他们进步。”王丝丝说。

低保户家门口就业
去年,黄华村投入10万元于黄华村居家为老服务照料中心装修建设黄华村“共富工坊”,占地面积约30平方米。该“共富工坊”在党建引领下,与乐清市柏宜电气有限公司建立合作,结对梳理出电气零部件等加工用工清单,采用来料加工的模式,既解决企业招工用工难问题,又激活了本村闲置劳动力。通过“来料进坊、车间进村”模式,有效解决本村20多位妇女、老人的就业问题,其中包括低收入群体10人。通过打造“共富工坊”,实现人均月增收2000余元,年产值50万余元,架起“村集体+企业+群众”家门口的致富桥。
为抓好村民的技能培训培育,该“共富工坊”邀请乐清市柏宜电气有限公司企业车间主任开展丰富的课程实践与工序指导等“邻里课堂”活动。同时,选定上手快、经验足的村民为“帮带导师”,为其他村民提供加工指导,让他们掌握更扎实的加工能力,从而提升工坊的生产率和产值。

该“共富工坊”还充分利用周边有居家为老服务照料中心、老年食堂、汇佳幼儿园托育中心村等阵地优势,联动村两委干部、党员、志愿者、社工、妇联执委等入驻工坊服务管理,统筹岗位需求与村民个人情况,妥善解决接送小孩与用餐问题。中心内还设置了儿童游玩、健康诊疗、文娱休闲等配套设施,提供儿童看护、文化休闲服务,解决家庭后顾之忧,帮助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去年,黄华堡村将位于黄华堡村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后院的闲置仓库进行改造再利用,投入约6万元建设可容纳30余人的加工车间和堆料仓库,总面积50多平方米,打造好时光“共富工坊”。考虑到低收入农户存在年龄偏大的问题,工坊优先引进更易上手的项目开展来料加工,目前已经与乐清市美塑电子有限公司、乐清市柏宜电气有限公司建立合作。同时,充分发挥妇联组织的联动作用,积极发动低收入妇女参与到来料加工中来,实现从被动帮扶到主动就业增收。

60多岁的陈阿姨手脚灵活,每月收入2000多元。她告诉记者:“这几年受疫情影响,子女都不容易,我也不好意思开口向他们要钱,自己现在还干得动,扎带包装的工作也比较轻松,可以自己赚钱花,在工坊干得很开心,很充实。”

“共富车间”收入翻倍
去年,黄华集团投入100多万元建设“共富车间”,与柳市镇金山前村、胡家垟村建立共富合作,启动了定向招聘入企作业模式,带动40余名村民增收致富,其中包括5名低收入农户,人均月增收4500元,年产值1500余万元。通过打造“共富车间”,对入企村民进行集中统一培训上岗,让“共富车间”“活”起来、“强”起来。
据了解,黄华集团将公司内部的成套柜体生产由原来的委外生产加工改为企业自行生产加工,院内大棚进行改造再利用,引进生产加工设备,建设成为可容纳40余人的加工车间和物料仓库,总面积约2000平方米。“就近入企的村民比较年轻,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学得快,对他们进行系统专业培训上岗,每位党员对车间不同岗位的员工进行定岗帮带,让他们掌握专业知识,成为一线的操作能手。”黄华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还将“共富车间”建设成数字车间,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精准率,预计至2024年,生产产值从2022年的1500万元增产到3000万元,人均产值达到60万元/年,人均收入达到10万元/年。同时,公司非常注重让员工们将创新意识运用到实践工作中,不仅口袋鼓了,思想也富足了,让精神与物质同步富裕。

作为“共富车间”主任,柳市镇沪屿村的张雷考对自己带领的团队信心十足。“我之前在村里的小作坊打零工,工资很低,也没有‘五险’。在‘共富车间’收入翻倍,福利待遇也好。大家都干得很卖力,希望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回馈公司的信任和关爱。”张雷考说。
来源:今日柳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乐清上班族网 ( 浙B2-20100310-1 )

GMT+8, 2025-2-26 04:12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