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上海作协获悉,著名作家叶永烈今晨(5月15日)9时30分在上海长海医院病逝,享年80岁。提起叶永烈先生,只知道他是温州人,却不知道他的祖籍是在乐清七里港!
2015年开始,叶永烈从纪实文学转向长篇都市小说的创作,经过三年努力,完成135万字的“上海三部曲”。这三部长篇小说,并无故事上的联系,而是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不同历史时期的上海。叶永烈作品《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与蒋介石》构成总字数150万字的“红色三部曲”,输出多种语种版权。“红色起点”这个生动、形象而准确的概括,向全世界告知了上海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作用与意义。
“温州模式”首次见诸报端,是在1985年5月12日上海的《解放日报》。那天《解放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温州三十三万人从事家庭工业》报道,并配发评论文章《温州的启示》,在评论中提出“温州模式”。从此,“温州模式”逐渐升温,越来越热。虽说我生在温州,长在温州,但是自从1957年考上北京大学以后,就离开了故乡,只是去温州探望母亲时在那里小住数日。1982年初,我把母亲接来上海之后,就多年没有去温州。然而,就在这几年间,温州发生巨变,温州模式诞生了。在温州模式沸沸扬扬的时候,我决定回温州看看,在1986年11月和1987年1月两度前往温州采访温州模式。
当时,温州交通还很不方便,没有一寸铁路,没有高速公路,飞机场也尚未造好。从上海到温州,要么坐火车到金华,再从金华换乘长途汽车沿着瓯江之畔崎岖的公路到温州;要么从上海乘坐轮船去温州。相对而言,乘船更为便捷省力。在北京大学上学时,我途经上海回温州,乘坐的是“民主18号”轮船。我这两次回温州,乘坐的是“瑞新”号轮船。这是一艘双体船。上午9:30从上海十六铺开船,翌日8:30抵达温州麻行僧街码头,要花费一天一夜的时间。
到了温州之后,我住在松台旅馆。那时候的温州,处于崛起的前夜。出现在我眼前的,虽然还是旧城一座、小城一座,但是在改革春风吹拂下,正在酝酿脱胎换骨,正在以温州模式作为突破点突飞猛进。当时温州没有出租车,只有三轮车。远一点的地方,除了公共汽车之外,还有三个轮子的“狗儿车”。我从亲友家借了一辆自行车,温州城不大,所以自行车是最方便的交通工具。我熟门熟路,从百里坊、解放北路、解放南路、五马街、蝉街、人民路兜了一圈。那时候,温州除了在瓯江码头新建一幢12层的高楼之外,城内似乎面目依旧,大体上还是老样子。但到处是小摊、商铺,市场活跃,生机蓬勃。
我重点采访温州模式的三个不同的典型——苍南龙港的农民城、永嘉桥头的纽扣市场和乐清柳市的电器市场。 本文来源:温州晚报全媒体综合上观新闻、温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