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名90后乐清小伙,从服装批发生意转行做了烘焙,一路走来经历过挫折从“小白鼠”到“老师头”,他几乎干过烘焙行业的每一个岗位,经历挫折并获得感悟。他将爱心面包送给抗“疫”一线的工作人员,也将“五味”月饼送到偏远山区留守儿童和老人的手里,他更想把烘焙的概念和公益的理念传递给大家,在不知不觉中,他通过烘焙产品践行公益,传递温暖。
对于现代快节奏生活的都市人来说,用心为家人做蛋糕、烤面包,无疑是个小小的奢求,也是90后女孩黄蓉蓉的心愿。
为了完成老婆的心愿,当时还在北京做皮草生意的陈东东默默开始筹划,从店面的选址、定位、店名以及资金的准备,他上演了一出“霸道总裁”的戏码。
2014年,第一家“蓉么么”烘焙坊在北京丰台区开业。150平方米的烘焙坊,日系的装修风格,当陈东东把这家烘焙店交到妻子手里的时候,黄蓉蓉满是感动。
但是,兴趣和事业完全不是一回事,由于自己不懂烘焙技术和原理,只是凭借热情和爱好,很难在遍地开花的烘焙业中脱颖而出。第一年,陈东东亏了180万元,妻子因此也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中。
陈东东一方面宽慰妻子,另一方面他放下了处于瓶颈期的皮草生意,加入了妻子的“战斗联盟”。凭着温州商人不服输和敢闯敢拼的劲头,陈东东和几名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开启“烘焙之路”,并开始品牌策划和未来规划。花一两个月的时间、花费十几万学习烘培技术,耗在厨房一整天硬磕烘培技巧,渐渐地,他对行业知识都已经了如指掌。没有添加任何防腐剂的科学配方和软糯香甜的口感以及治愈系的装修风格,让他店里的生意明显得到了好转。三年时间,他在北京连开了三家分店。2019年10月,乐清第一家“蓉么么”烘焙坊在市区双雁大厦开业。
乐清店开业没多久便遇上了疫情,陈东东和店里的师傅只能“闲置”在家。“我们在报纸、手机上看到很多医护人员和基层干部们在一线抗‘疫’,却吃不上一口热乎饭菜,我就想着是不是把我们的面包做起来送给他们吃,毕竟面包是常温的,就不知道他们喜不喜欢吃。”
说干就干,陈东东夫妇和店里的师傅一起,钻进厨房,各种“捣鼓”,将第一批200多个软糯常温的面包送到了乐清市人民医院和乐清市中医院的医护人员手里。不久后,陈东东的手机里就收到了很多医护人员私下添加的微信好友。
“他们都说面包很好吃,一句句感谢的话让我看了热泪盈眶。有时候对我们来说举手之劳的事,对别人可能意义就不一样。”从那一刻起,陈东东就决定了坚持做一名“面包侠”,每天给医护人员、交警、街道卡口等一线工作人员送面包。
他叫来了岳父岳母帮忙带孩子,夫妻俩一心扑在“送面包”这件事上。由于疫情期间道路管制,陈东东每天送货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打了很多个证明,穿梭很多个卡口,才能将面包顺利送到一线人员手上。
关键时刻,有人选择安逸退后,有人却选择逆行而上。陈东东这一送就送了近一个月,直到将店里所有的材料都做完了,共送出去3万多个面包,总价值达数十万元。
公益之路,一旦走上了就停不下来。中秋节期间,“蓉么么”烘焙坊联合市慈善总会给山区敬老院的老人和五个“关爱儿童之家”及部分山区学校的留守儿童送去了1000多份 “五味”月饼礼盒,价值二十多万元。
9月份,“蓉么么”烘焙坊携手乐清市女知联开展中秋做月饼活动,大家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掌握了几种西点的基本制作方法,不仅丰富了她们的业余文化生活,而且还提升了她们追求品质健康的生活理念。陈东东认为家庭烘焙理念的推广将会成为一种趋势,他想要让更多的市民了解烘焙、参与烘焙。
“从产品创新上寻求口味多样化,产品质量上寻求食材健康化,产品理念上在注重消费需求与消费体验的同时,还要践行公益活动,这也是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社会担当。”陈东东认为健康的烘焙理念不仅是未来食品发展的趋势,也是提升家庭幸福感的一种方式。接下来,陈东东还将准备整合各类资源,开办烘焙培训班,传播烘焙理念,推动家庭烘焙新发展,引导大众健康的生活方式。
来源:文明乐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