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乐清是一座充盈着文化底蕴的江南名城,这里有名山如雁荡,有名人如南宋状元王十鹏、明朝尚书高友玑、国学大师南怀瑾。乐清并不大,却处处洋溢着书香乐音,让人流连忘返。 今天我要记录的是乐清闹市之隅的一间书香小院——南屏书院。说起南屏书院,其实早有耳闻。我是一个对传统文化异常着迷的人,很多次驱车经过北白象的时候都会看到一面高墙上书写的南屏书院几个大字,还有创办人明朝尚书高友玑办学授艺的绘图和盘古高氏家训。每次路过,只是匆匆一瞥,也没有时间去看看这个坐落乡间的百年书院。有一次停车到附近买饮料,顺着街道走了一段,想着去寻一下这个地方,却又无功而返,也就放弃了。
初遇南屏其实并非为着书院而来,而是寻访一位故人。他是一位特别的制管师,一个沉溺于笛箫演奏与制作十余年不改的笛痴。平日里的他是一位拥有十余年营销经历的的高级职业经理人,沉着干练,雷厉风行;脱下西装的他却是一名沉默、儒雅、不喜言辞的乐师。他就是身兼四川省竹笛专业委员会理事、绵阳市音乐家协会竹笛学会副会长的刘怀德先生。
我从十几年前和他结识,那时候的他是华中师大笛箫协会的会长,是圈里出了名的笛痴,每天练笛两三小时,周末能练上七八个小时。我们这些打酱油的朋友们就只是过去凑凑人头吹吹牛。之后的十几年,大家各自为了生计打拼,朋友圈讨论的都是生活不易,家庭困扰。他却依然执着,一有闲暇就背着笛子跑遍大江南北,拜访老师深耕不辍,闲暇时间讲学授笛推广国乐。 几天前,接到了怀德先生的邀约,说是寻了一个喝茶聊天的好地方,打算在这里落下一个点来做一做笛箫,带几个徒弟,寻找一下自己的诗和远方。趁着周末,跟着导航就来到了怀德先生信息里提到的这个好地方——南屏书院。 想当然的认为南屏书院应该是在村子里面的,跟着导航一路开过来才发现它原来坐落在国道边上的高老庄内。这是一个环境非常静美的园林,入门就是一座假山、一栋木楼映入眼帘,循着小路深入进去,刚刚淡出了假山流水的潺潺之声,又迎来了一座别致的木桥,桥下水中还有几个乌篷小船,两侧布满紫色藤花,非常别致。过桥几步就听到箫声传来,正是熟悉的感觉,吹箫的应该是怀德没错了。几步踏过去,就看到了一间小院,锁是古老的铜锁,门是棕色木门,从半掩的大门中除了透出悠扬的箫声,还有典雅静谧的书香气息。
怀德先生热情的把我迎了进去,进了小院,左边第一个小屋就是他的专属工作室。简单的摆设,一盏清茶几只箫笛,开始了漫无目的的闲谈。聊到热络处,我也拿起一管桌上的洞箫自顾自的吹了起来,平日里在家也偶尔吹一吹箫,在这样山水之间的小院里面却别有一番滋味。这也正应了这怀德先生“山水间”斋名的由来——结庐乡野待风雅之客,伐竹制笛于山水之间。言谈之间,怀德说这高老庄的庄主也是个深具传统艺术情怀的人,他是明朝尚书高友玑的17世孙,据说当年尚书退隐之后,为了教化乡里,开办了这南屏书院,义务讲学,深受百姓爱戴。书院年久失修,高庄主承袭先祖遗志,在村里的支持下重立南屏书院,并在这里创办南屏之声,举办古琴雅集、读书会、国学课堂,致力于传习国学国乐经典文化。而与怀德先生结识之后,志趣相投,便促成了这间国乐工作室落地南屏书院的美事。
至此,这笛和箫算是在乐清在北白象安了家,浮生箫作伴,秋院漫笛声,这是多少为生活奔波辛苦的人们向往的诗和远方。如同我这样的人,不管是熟识的朋友还是陌路人,能在闲暇时间到这里讨一盏清茶,听几曲箫乐,当是另一种心境甚至另一种活法。 不觉聊到下午,怀德先生要准备给学生上课,我也不好一直打扰,就自顾自的四处走走逛逛。走在林荫间,坐在草坪上,呼吸一下这园林的新鲜空气,听一听这院子里传来的悠扬笛声,自顾自的享受这安静的书院生活。
文化长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