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过一个来月,就是蝤蛑大量上市的时候了。在翁垟街道的滩涂边,海岸蝤蛑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陈朝腾和他的岳父南存丰正在巡视养殖池,盘点端午节的订单情况。
作为乐清市人大代表、“80后”新农人,陈朝腾回乡后,用自己的新理念带领当地蝤蛑养殖户们一起打出本地蝤蛑的品牌,帮助当地养殖户走出一条共同致富增收的新路子。
找准“痛点”打造品牌
陈朝腾是一名退役军人,退役之后便前往广州闯荡,在商海浮沉多年后,拥有了自己的工厂。几年前,他被推选为所在社区党委副书记后,放下在外的生意选择回乡参与建设,他将目光投向了广阔的滩涂。
翁垟街道位于乐清湾海积平原上,滩涂面积大,土质为软粘泥,富含微量元素,且盐碱度在10-15度之间,特别适合蝤蛑生长。这里出产的蝤蛑品质上乘,有口皆碑,远近闻名,但多年来却一直处于零散养殖的状态,无法形成规模化产业。有口碑,为何没有品牌?陈朝腾意识到,当地蝤蛑养殖整体呈低、小、散的状况,没有抱团发展,就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要振兴家乡农特产业,必须深耕品质和提升品牌。在商海浮沉多年的陈朝腾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铆足了劲要打响“翁垟蝤蛑”品牌。
生态养殖打响品牌
陈朝腾第一个“试水”对象便是其岳父南存丰。养了30多年蝤蛑,南存丰一直用土方法:将白苗(蝤蛑苗)一次性投入池里,成活多少算多少,再用小鱼小虾等喂养,相当于半野生养殖。在九房社区,像他一样的养殖户很多。
“养殖户基本都是中老年人,养了一辈子蝤蛑,对于新方法很难接受,而老丈人带头,可以打消他们的疑虑。”陈朝腾深知,游说老人们一万句的效果,不如一个成功试点的宣传力度大。经过多地考察和专家指导,陈朝腾说服南存丰参与到技术革新中来,两人一起成立了合作社,采用仿野生技术养殖蝤蛑,还注册了“翁垟蠓”的商标。
为了降低仿野生养殖成本,陈朝腾四处奔波研究,采购了优质蝤蛑苗,同时推出“蟹贝同养”模式,采购蛏子等贝类幼苗同蝤蛑幼苗同养,既打造了蝤蛑仿野生养殖的同养模式,又一定程度降低了食物成本,一举多得。
逐梦滩涂寻求新机
仿野生养殖带来了显著的效益,原来持怀疑态度的养殖户们有了浓厚的兴趣,纷纷主动加入专业合作社。在陈朝腾的积极建议下,翁垟街道将九房片近千亩滩涂统一流转,建成成片标准化蟹塘,启动规模化养殖。在这里,蟹宝宝们喝着直引的“纯净水”,住着标准化“大房子”,个头噌噌往上蹿。
如今,翁垟高效水产生态养殖基地集合了九房社区30多户养殖户,大家统一养殖方式,统一品质,统一品牌,合作社年产值达1200万元,抱团养殖增加了品牌竞争力,村民实现增收致富。
作为人大代表,陈朝腾还有更加长远的梦想。他围绕推动海洋渔旅融合发展积极建言献策。“当前,渔业发展已摒弃单纯关注产量和产值的发展模式,而是向高质量、可持续方向发展。”他说,在充分尊重水产养殖业功能的基础上,他们还可以合理开发利用渔业旅游资源,引入渔业旅游休闲项目、配套商业项目等,打造渔业旅游休闲集聚区,带动一方经济发展。他以翁垟为例说道:“我们这里以前晒盐的多,养殖的多,靠海吃海的传统和乐清其他地方很不一样,我们可以谋划挖掘本地渔业文化,发展滩涂旅游,提升我们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助推农民走上共同富裕之路。”陈朝腾说,如今假期里,就有不少人找到这里,体验滩涂抓鱼抓蟹的乐趣,不亦乐乎。
“大家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翁垟蠓’出圈指日可待,而翁垟这片滩涂的故事,也定会更加精彩。”面对未来,他充满期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