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乐清又上浙江卫视啦!昨天(5月31日)晚上小编在浙江卫视七套公共新闻频道文化浙江大讲堂节目中看到了咱大乐清的万种风情 一起来看看吧! 一个传说 雁荡山下、东海之滨有一处钟灵毓秀之地,这里传承着古老的瓯越文化,历代文人墨客纷至沓来;这里有“海上牧场”乐清湾,碧波荡漾、物产丰饶,这便是山海兼胜的乐清。远在三、四千年前,就有东瓯先民在此繁衍生息。东晋孝武宁康二年,也就是公元374年,置乐成县,属永嘉郡,乐清建县从此开始。而关于这一县名的来历,在乐清民间流传最广的便是“王子晋吹箫”的传说。
相传春秋时周灵王太子王子晋直言极谏,被废为庶人,学道成仙。从遥远的中原大地,骑仙鹤来到乐成,游览乐成的西山,兴致所至,在山顶垒石为台,登台吹箫,箫声美妙,乐音清扬,演奏完毕,用山中泉水沐浴其箫,叫沐箫泉,登台吹箫之山叫箫台山,这个地方就叫乐成。 五代后梁太祖朱温开平二年,吴越王钱镠为避朱温之父朱诚之讳,奏改乐成县名为乐清。
雁荡山 作为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山海之城,山对于乐清文化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一亿多年前的地质运动,造就了雁荡山的地质轮廓。之后,更为复杂的自然因素,雕琢出山峦的眉眼,乐清的山水无可厚非当以雁荡山为代表。
雁荡山素有“天下奇秀”、“海上名山”之称,名列中国“三山五岳”和“十大名山”。雁荡山开山始于南北朝,兴于唐,盛于宋。大诗人谢灵运曾在这里写下《从斤竹涧越岭溪行》,这首诗可以说是雁荡山诗文的开篇之作。谢灵运之后,前来寻幽访胜的文人墨客络绎不绝,他们在此赋诗作画,留下了众多摩崖碑刻。
雁荡山龙鼻洞,是众多文人墨客拜谒之地,洞壁上密密麻麻地布满了历朝历代的摩崖题记,其中就包括《梦溪笔谈》作者沈括的题刻。2019年10月,雁荡山龙鼻洞摩崖题记被核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座亭 三高亭,位于乐清西象山的半山腰上,后人为纪念王羲之、谢灵运、孟浩然而建。他们或因拜访隐士而来、或因行田而来、或因探访好友而来,他们先后在乐清留下的诗篇,至今仍在历史的长河中回响。 其中,孟浩然来乐清,主要目的是为了看望他的同乡好友、时贬官乐成尉的张子容。当年除夕,乐成县城张子容宅第灯烛辉煌,张子容摆下丰盛宴席,拿出名酒招待。除夕之夜,孟浩然与张子容一起守岁喝酒,他俩都为这个不平常的夜晚写下了流传至今的诗篇,表达了“余是乘槎客,君为失路人”的惺惺相惜之情。孟浩然千里访友乐成,在乐清留下了一段佳话。
一项技艺
在乐清,有一项从明朝开始便流传至今的制作技艺——乐清首饰龙,它需要匠人们徒手制作一条祈福的龙船。
乐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里摆放着的这条首饰龙,长4.8米,宽2.3米,高2.8米,中间“龙身”上有四层楼阁,楼阁内装有70多个制作精巧的亭台,亭台中的这270多个形态各异的人物,组成了80多出戏。当人们转动船侧手摇把手时,数百个人物立即手舞足蹈起来。
首饰龙的制作工艺集木工、油彩、纸扎、刻纸等工艺技法为一体。首饰龙上的人物造型大都取材于古代戏曲,比如《三国演义》《西游记》等等。其中,还有水车、犁田、纺纱织布、磨豆腐、做年糕等会动的机具模型。在乐清人眼里,首饰龙是一条纳福之船,正月十五游龙船时,人们认为首饰龙可以收纳不好的运气,并最后付之一炬,来换得风调雨顺。 千年乐清,文脉绵长,山海文化相互交融幻化成丰富的音韵,汇聚成别样的乡音,萦绕耳畔,传达四方。 来源:浙江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