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5晚会后集中曝光问题的现象,反映了我国市场监管中的深层次矛盾。这一现象的背后涉及监管体系、企业行为、社会监督等多方面原因,以下是具体分析:
### 一、**监管体系的失效与形式化**
1. **日常监管的缺失与敷衍**
多个案例显示,监管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存在“运动式执法”倾向,例如老坛酸菜生产环境问题长期存在,但监管部门未主动查处,直到媒体曝光后才行动。部分基层监管人员因资源有限、腐败或利益关联,对企业违法行为视而不见,甚至成为保护伞。例如,防火玻璃、灭火器等关键安全产品的制假行为能通过层层检验,暴露了监管环节的漏洞。
2. **制度滞后与执行不力**
现行监管制度常滞后于市场变化,尤其在新兴领域(如网络水军、直播带货)缺乏有效规则。此外,监管部门对整改的后续追踪不足,例如梅菜扣肉企业被处罚后仍继续生产劣质产品。制度设计的僵化和执行效率低下,导致问题反复出现。
### 二、**企业的逐利逻辑与短期行为**
1. **成本与利润的驱动**
企业为降低成本,选择牺牲质量(如使用劣质槽头肉制作预制菜),或通过灰色手段(如主板机刷单)获取利益。假货生产的高利润(马克思提到的“300%利润”理论)驱使企业铤而走险。
2. **整改的“公关化”倾向**
企业普遍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只要不被曝光即可逃避责任。315后的快速道歉和象征性整改(如科勒卫浴连夜拆除摄像头)仅为应对舆论,缺乏实质性改变。
### 三、**媒体与公众监督的局限性**
1. **媒体曝光的“节日化”效应**
315晚会作为年度焦点,成为媒体和监管部门集中展示“政绩”的平台,但曝光内容常浮于表面,回避更深层利益链(如网贷平台背后的资本力量)。部分案例甚至被质疑存在夸大或不实报道,削弱了公众信任。
2. **公众监督的被动性**
普通消费者因信息不对称,难以及时发现问题(如假防火玻璃),而日常投诉常被忽视。只有当媒体大规模曝光引发舆论压力后,问题才会被重视。
### 四、**社会环境的复杂性与治理困境**
1. **地方保护主义与经济利益捆绑**
部分地方政府为追求GDP增长,对本地企业的违法行为采取默许态度。例如,酸菜企业长期存在卫生问题,却因贡献税收未被查处。
2. **消费者行为的双重性**
部分消费者因价格敏感选择“知假买假”(如A货奢侈品),客观上助长假货市场。而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进一步挤压正品生存空间。
### 五、**可能的解决方向**
1. **强化日常监管与问责机制**
需建立常态化监管体系,增加突击检查频率,并推行“终身追责制”,对失职监管人员严厉处罚。
2. **完善法律与提高违法成本**
加大对制假售假的刑事处罚力度(如引入惩罚性赔偿),同时简化消费者维权程序。
3. **推动企业自律与社会共治**
通过行业标准制定和信用评级体系,倒逼企业重视质量。鼓励公众参与监督(如举报奖励机制),形成多方合力。
4. **优化媒体监督的深度与持续性**
避免315晚会的“表演化”,媒体应加强日常调查报道,并追踪整改效果,而非仅聚焦年度曝光。
### 结语
315现象的本质是“运动式治理”与“常态化监管”的失衡。只有通过制度完善、执行强化、社会共治的综合改革,才能减少事后曝光的依赖,实现真正的源头治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