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市政府公布了2019年温州市区城市建成区面积及范围,至2019年底温州市区城市建成区面积为267.63平方公里,较2018年增加了7.01平方公里。 从建成区范围来看,瓯江南岸除七都、滨海、瓯江口外,已大致被建成区填满,仅剩零星土地。从示意图可以看出,位于建成区东南的大罗山,成了阻隔城市南连东拓巨大屏障。 ![]() 温州市区建成区范围,仍集中在瓯江南岸。来源:温州发布
而瓯江北岸的瓯北片与中心城区,早已事实同城化,融合度比龙湾与中心城区更高,却尚未纳入市区范围,因此也未列入建成区面积。 也就是说,实际上的温州城,早就超过了数据上的温州城,尤其是跨江向北方向。 从卫星图来看,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地形,把温州中心城区局限在瓯江与大罗山、吹台山之间的狭小平原中,如今发展已几近饱和。 瓯江北岸,瓯北也已大体建成,虽三江、黄田尚在开发中,但永嘉北部大部分地区为山地,开发存在一定难度。 向南,因大罗山阻隔,只有瓯海梧田片与瑞安塘下之间的仙丽片为狭长平原还有少量土地可用,难以布局更多的城市新功能,空间上虽可连片连绵发展,却形不成集聚发展的效应,对提升城市能级实际意义并不大。 不过,鹿城向东、龙湾向北,我们发现乐清南部的柳白、七里、黄华片,却是一大片可开发的土地。这里,离鹿城七都岛、龙湾瑶溪,以及瓯江口新区,都仅一江之隔,拥有大片平原,完全可以成为温州城最理想的拓展空间。 ![]() 温州现有城区格局,东部尚未真正崛起。
因此楼Sir认为,温州在城市东拓、向海的大背景下,有必要先跨越瓯江、拥江发展,以瓯江为发展主轴,瓯江南北形成一个整体,才是真正实现“瓯江时代”,才能真正奔向“湾区时代”。 02向东发展,一直是温州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如果不跨过瓯江,仅凭当前市区的向东发展,大家有没有发现,当前似乎已有一些瓶颈。 鹿城与瓯海以及瓯北逐渐融合,但主体位于大罗山以东的龙湾区,却始终给人还没有真正融入中心城区,还只是中心城区的“卫星城”。甚至有人说,去龙湾(大罗山以东)还是有一种“去县里”或者“去另一座城”的感觉。 在规划中,东部是瓯江发展轴与滨海发展轴的交汇处。而当前,无论是国家层面的“一带一路”,还是省级层面的“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想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温州都应该在东部“湾区城市”有所作为。 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被大罗山、瓯江、东海包围之下的东部,现实中却有些孤立。仅凭龙湾这座“小城市”,似乎还不足以支撑起一座“大新区”。因此,温州的未来在东部,而且是一个能与现有城区融为一城的“大新区”。 东部土地资源相对丰富、土地成本较低,这几年越来越多的大型产业,都布局在东部的浙南科技城、经开区、瓯江口等地,越来越多人去东部上班。 但是不得不承认,大罗山对温州城市东进,还是造成了一个断层。即使有大量市民在东部工作,其中很多人宁可每天长距离通勤,也不愿安家东部。 终其原因,东部当前总体上“有产无城”,与主城区融合度低,生活、市政配套有限。而仅凭原有的城镇与产业园区,依旧无法支撑起能满足城市新兴阶层生活需求的城市,势必要融入中心城区、提升区域能级,形成特大城市格局(特大城市是指中心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不是指市辖区常住人口,更不是指市域常住人口)。 对于一座城市的长期发展来讲,首先要做的便是拉伸城市骨架。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且别谈人才或产业,更遑论城市竞争力的跃升。 面对国内日趋白热化的城市竞争,温州亟需在战略层面强化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职能与地位,势必要突破自然地理与行政区划对城市框架的束缚。 那么,温州向东发展,一定要跨越瓯江,以瓯江为城市发展轴,从瓯江两岸共同向东进发才是更好的方向。
03其实,滨水、跨江(湾)发展,在国内、国际大都市均已取得诸多成功案例,近如杭州、上海、厦门、青岛、广州、武汉、重庆、香港,以及悉尼、奥克兰、旧金山、纽约等国际大都市,其滨水区域,均汇聚着这座城市的精华。 温州同时拥有大江大河,老城区就发源于瓯江畔。如今,滨江商务区、三江商务区、浙南科技城、瓯江口新区等承担城市转型发展的重大新区,也都沿着瓯江布局,瓯江口新区、浙南产业集聚区更是已经向海布局。 如果说山与江都对城市扩张起到了阻碍作用,那么突破江的阻碍,能起到实际距离更短、通勤时间更快、集聚效果更好、心理距离更近等多重优势。 而更为关键的是,跨江发展对温州来说,城市界面更佳,空间发展更具特色,更有现代城市的滨水特点。湾区城市,更是有着开放性、创新性、宜居性和国际化的发展优势。 那么,温州市区向北跨过瓯江,无论是瓯北片与中心城区相融,还是乐清南部与龙湾相融,无论是城市规模与框架,还是发展空间,都能得以大范围扩展。而两岸相融的大都市顺着瓯江奔向东海,或将能让城市东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然而当前,温州市区依旧局限在瓯江南岸,尚未真正跨江发展,严重束缚了温州城市框架的拓展。如果说主城区与瓯北形成了事实上的两岸同城,那么东部的龙湾与乐清,则处于基本隔离的状态。 如瓯江两岸的各自为政,导致瓯江两岸的桥梁数量非常有限,尤其是乐清与温州市区之间,依旧仅有高速公路桥,暂无市政桥梁。如果是从乐清前往以龙湾为中心的东部,即便走高速公路,也要绕个大圈。 根据前些年,温州有关部门、温州移动等单位联合做了一些相关的大数据研究显示,永嘉、瑞安与温州市区的联系强度,远远高于乐清,且在温州市区的郊县人口中乐清人最少。 这固然有温州市区首位度不够高、乐清本身实力较强等因素,但是,两地连一座市政桥梁都没有,加强联系谈何容易? 因此楼Sir认为,瓯江两岸并非没有联系,而是存在太多阻碍联系的要素,这也阻碍着温州城市首位度、竞争力的提升。 04如果以瓯江口为中心,龙湾、乐清为南北两翼,共同形成一个扇形的“大瓯江口”地区,或将是温州东部突破发展瓶颈、发展高水平新区的重要途径。 只有像这样的敞开区域,才能更好地打造一座发展空间更大、能级更高的新区,重点发展高新产业与制造业,加上洞头共同形成“湾区之城”,与当前的中心城区并驾齐驱、各自分工。 更何况,柳白、七里、黄华片这一大片平原要发展,并非从零开始,而是建立在柳市、北白象等强镇及其扎实的产业基础之上,甚至是温州模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县镇的低级别、瓯江两岸交通不便带来的阻碍,限制了这片平原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与温州城区的融合。也正因如此,如今我们所说的这个这个扇形的“大瓯江口”,实际上还是被切断的。 ![]() 如果跨江发展,无论是城市界面、空间、形态,都有极大的突破。
而这个扇形的“大瓯江口”,以瓯江为轴线,所形成的中心城区与现有的城区东西相连,形成一个整体,这才是一个温州城所需要的中心城区,这才是提升城市能级所需要的中心城区,这才是发挥区域中心城市集聚与辐射功能所需要的中心城区。 如今,七都大桥北汊桥、瓯江北口大桥及轨道交通S2线正在建设中,待这两座桥梁与轨道交通通车后,乐清前往中心城区、龙湾均拥有了市政桥梁。虽然这数量还远远不够,但也是有了极大的突破。 因此,楼Sir认为,温州是时候启动跨江、拥江发展了。 05温州该如何跨江、拥江发展?这要讲的就很多了,一言难尽。不过在楼Sir看来,行政体制与交通建设,要排在首要位置。只有这两个方面理顺了,后面的很多发展自然水到渠成。 这里自然就牵扯到撤县(市)设区的问题了。如果能同时将永嘉、乐清两地纳入市区范围,那么跨江、拥江发展就成了必然。 如果说将永嘉纳入是为了解决瓯北片与中心城区的同城化,那么纳入乐清就为温州东部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以及相关产业的强强联合。 现有中心城区跨江是基于现实的选择,东部中心城区跨江是基于发展的抉择,可见,东西需要整体同步跨江。 ![]() 黄石山北望乐清、瓯江口。
其实,仅仅撤县(市)设区还不够,想要在短时间内崛起一座新城,势必要集中力量办大事。温州东部,需要一座省级新区。 当前,杭州钱塘、宁波前湾、湖州南太湖、绍兴滨海、金华金义五座省级新区已获批并挂牌,而作为全省四大都市区之一、经济实力第三的温州,竟落后于上述城市。 今年以来,东部新区已成为温州的热词。在《中共温州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2020年工作要点》中,就明确提及“谋划申报温州东部新区——围绕全省大湾区建设战略,高起点谋划建设温州东部新区,全力打造东部高质量发展平台。 在日前发布的《温州市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2019-2025年)》中,明确提出了“加大东部新区规划建设力度,引导人口、产业和基础设施集聚,推动温州都市区由瓯江时代向东海时代迈进。” 不过当前,我们仅仅知道温州正在谋划东部新区,但尚未明确提及其范围。更重要的是,当前东部众多产业集聚区,是否能通过东部新区的谋划,进行整合。 另外,正在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的温州,温州东部综合交通枢纽已成为重点。借此契机,是否应以此为中心,进一步向北拓展、辐射,让瓯江两岸的交通廊道密度进一步加强。 当前面对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的强势辐射,温州仅仅是一个地级市,虽然城市能级有限,但在内部城区与资源尚未充分整合的情况下,温州要加快建设区域中心城市,亟需加强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与凝聚力,当前迫切的选择是集中一切可以集中的力量打造强势的中心城区与新区,并积极向上争取政策支持。只有中心城区强,温州才能强,才是名副其实的区域中心城市。 ![]() 拥江、向东发展理想的温州城市格局。
在当前现有的中心城区逐渐饱和的情况下,以瓯江为城市发展轴线,向东进发,打造一座高能级新区,以拉伸城市框架、夯实产业基础,以东部作为城市发展的突破口,那么凭借东南沿海的大区位优势与本身的内在动力,依旧可以有所作为。 温州城,要加快实现拥江,加快迈向湾区!温州城,是时候跨江发展了!(转自今日头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