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这边初高中甚至小学幼儿园都在灌输营销口号“不要让你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前几天刷到浙大网红教授郑强的抖音视频,指出“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本身这句话就是错的。
想想也确实,无论哪个时代都有少年天才跟大器晚成的人物。
读书到底有没有用呢?有说有用,有说无用。想想自己当年也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应试教育出来的,说有用吧,确实读多点书,思维方式就不一样,影响以后进社会碰到问题时思考解决方案的角度跟深度。说没用呢,上学时学的书本上的东西跟如今走的路或者做的事业其实鲜有用得上的。
读书其实到底有没有用?在于“书”这个字上。学校里的那些本身不能称之为“书”,那些充其量只是一些最浅显的教材。因为它本身就是为了应付考试用的。考完了就可以称斤卖废纸的,对于以后实际操作其实只有那么一点点皮毛作用。打个比方说,初高中有物理,物理有教交直流串联并联电路,学的好的你拿个墙壁开关给他接,九成九接不起来。又比如生物有基因遗传基础,学的好的,你让他拿个种子育个苗看看,又是九成九不会。再比如化学里的分子式,计算快准推导牛人一堆,你把药店里买的阿莫西林盒子里的说明书上的分子式给他看看,让他推导推导是哪几种原料按什么比例经过什么反应得出来的这玩意。又是百分之一百二不会。
越是求门门高分,越是会门门不行。出一堆只会书面知识无半点实际操作价值的废物。
每个人都有自己天赋跟独有的技能书,不要过分追求分数成绩,而应更早发掘他的天赋页跟技能点,然后通过创造条件让他吸收更深层次的营养,加速让他点满他自己天赋页的技能点,那么,这种人一出社会就很可怕,他在自己的天赋上是拔尖的,吊打其他人得。就比如计算机软件方面十几岁就点满技能树,还能破解各种软件的漏洞跟防火墙,这种人请参考阿里“吴翰清”,又或者弹钢琴天赋爆表,少年成名,这种人参考“朗朗”,很多很多实际例子,他们读书文化课考试可能还比不上当年的我们。但他们现在混得比我们差嘛?
为什么国内很难出诺奖?很难出国际学者?很难出世界里专家?我国的教育是到了大学才真正让你学真正的有用东西,实用东西。当某些学霸到了大学才发现自己的天赋页,然后选择的专业跟天赋页吻合时,他才开始点技能树。但是,脑子跟精力最好的时间已经过了,最后只能匆匆毕业找份工作,然后泯然众人。而国外的小孩你看他一直在玩,其实家长跟老师早就在他们幼儿时期就开始引导他们找到自己的技能树,开始引导他们自己在生活上,学校里,图书馆悄悄地开始点他们的技能树了。
这就是为什么当你的娃还在找工作时,那些曾经偏科严重但是早早学会傍身之技的昔日同窗已经坐上企业高管的位置上来面试来找工作的你娃,并决定录不录用的天差地别的场面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