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上班族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36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乐清国保 | 东塔:一柱高标绝陟攀

[复制链接]

6441

主题

6445

帖子

7636

积分

小朋友

Rank: 1

积分
763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乐清之窗 发表于 2021-11-26 15:3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浙江省温州市 电信
△千年东塔耸立在东皋山上。汪洋 摄
东塔是乐清现存古建筑以高度称最的单体构筑物,它耸立在孤拔的东皋山巅,堪称“一柱高标绝陟[zhì]攀”。
东塔印证着乐清千百年来的文明史,她又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装点着乐清的山川景色。
名称:乐清东塔
等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公布时间:2013年
批次:第七批
地址:乐清城区东皋山
类型:古建筑
建筑年代:宋代
东塔位于乐清城区东皋山。相传绍兴二十六年十月,五彩祥云下覆山巅,次年王十朋廷对第一,于是东塔又有“魁峰”之名。
△光绪《乐清县志》对东塔山的介绍

塔高约19米,系六面七层楼阁式砖塔,须弥座。每层平座为平砖叠涩。八角倚柱,方形槏柱,明间设壸门,次间雕佛像,菱角牙子叠涩出檐,斗栱四铺作。葫芦形塔顶,塔砖上舍钱题记多处。

该塔造型壮美,2013年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塔云烟”为“箫台八景”之一。
△箫台八景之东塔云烟。刘德水 画
东塔历史,也曾三度兴革。东晋宁康二年(374)乐成设县,在九牛山建东塔,后废,五代初重建了石塔,又为雷震圯,宋熙宁间迁东皋山建为砖塔,留存至今。

东皋山海拔158.2米,古时海潮直抵山脚,皋为水边高地,故名。东塔建成后,又称之东塔山、东象山。东皋山在九牛山南下,两山仅一涧谷之隔,因何将塔迁建于此向有说法。
△东塔造型壮美。

据志书记载,是出于风水的需要。古时民间流传童谣云:“青龙有角财富足,青龙有声井邑兴。”宋熙宁县令葛逢精于堪舆,认为东皋为县之龙山,阴阳家目之文峰,遂倡立塔院,造塔于青龙之首,设钟鼓,以象龙吟,以应童谣之“有角”“有声”。

永乐《乐清县志·形势》曰:“县治自晋郭璞卜迁后,历代皆因之为属邑,故于形势……然其山川宏丽,大海堑其前,群山障其后,东有九牛、文峰连峤环其左,西则箫台、西岑叠巘抱其右,若两臂之捍卫。”东晋设置乐成县时,县治卜于翔云峰下,东皋山下为潮汐所浸,九牛被视为青龙首。后来随着经济、文化不断发展,人口增加,经围海造地向南扩展,到宋代,白沙塘、东塔塘等相继修筑,治平二年(1065)知县焦千之建城南印屿陡门,石马开埠,并设河泊所,石马称镇(宋高承《事物纪原·库务职局》:“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或以官监之”)。于是,东皋取代九牛被“阴阳家目之为文峰”,这才是东塔南徙的客观原因。

有关东塔迁建之后的历史,志书失考,唯有淳熙六年(1179)将仕郎毛士龙(字元龙,温州人,进士出身,将士郎,官制参)作的《东塔院记》,主要阐述寺院肇建一百年来的兴衰经过,但也透露了东塔的情节。如提到绍兴末年,“七宝(院)主僧义怀,以其从子附院籍,攘其田,童其山,徒散屋圯,塔遂零落,邑用不宁。”接着赞颂县令赵彦晖和县令袁采,相继恢复院产重构精蓝的功德,但没有提到塔的修复。但从实地调查发现,赵、袁在任期间,不仅重兴了寺院,同时有修塔之举,曾得到毛士龙的鼎力赞助。从塔身上发现,有大量的铭文砖,虽久经风雨浸蚀,仍清晰可辨,其中以“毛士龙”题名砖的数量最多,分布最广。
△东塔之美。汪洋、梁滋卉 摄

从塔体上遗留着嵌置木梁的卯孔来看,当时木材用料是十分粗壮的,这样结构更加科学,有利于塔的整体性能,外观尤显雄伟壮美。明、清时曾有局部维修,其总体仍保持宋代的建筑风格。

东塔系六面七级中空楼阁式砖塔,通高约19米。

塔座直接基于山岩。须弥座式台座,一层原有副阶早圮。塔身仿木构作法,转角隐作八角倚柱,每面隐出两根方形槏柱,上抵阑额,每面成四柱三间。明间辟壶门,左右次间嵌饰佛像。檐部斗栱为斗口跳,补间施一朵,皆为转角出华栱三逢单抄四铺作,正心施泥道栱。华上承撩檐枋,棱角牙又叠涩出檐,檐有生起,翼角微翘。塔砖多有舍钱题记。塔刹素面铁质,由覆钵、仰覆莲、宝珠组成。
《一柱高标说东塔》 作者: 陈纬  
《乐清文物》 原乐清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编
文中图片除署名外,其他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来源:乐清文旅体资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乐清上班族网 ( 浙B2-20100310-1 )

GMT+8, 2025-8-9 20:45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